广泛的阅读,各种题材作文方法都掌握了,写作就不愁了,上学时期相信每个人一定都学过到作文,以下是爱制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端午的作文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端午的作文篇1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屍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关于端午的作文篇2
过去的端午,总是伴随着许多精彩纷呈的活动。听老人们的讲述,端午节,人们都会在家门前悬挂菖蒲、艾蒿,以求辟邪、求福;酿雄黄酒,大人们喝,孩子们抹,在屋子里淋洒,为的是五毒不侵;缠五色线,挂香包、抓鸭子,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吃粽子、赛龙舟一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二是积极面对生活。
不过,现在的端午,由快节奏生活的影响,许多传统习俗正在逐渐被淡化:挂艾草,可现在人们住在拥挤的公寓中,就算挂了,也少番韵味;赛龙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思来想去,貌似我唯一关心的就是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在粽子、咸蛋、苋菜三大美食中,我对粽子情有独钟。
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为被诬陷,含恨含泪,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入汩罗江自杀;沿江的渔民们听说了,都去救他,但屈原最后连遗体也没有找到,人们便用竹筒子盛满米,撒入江中,以寄哀思。后来,这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于是人们便将这天称为“端午节”,而盛满米饭的竹筒就是“粽子”。
粽子在古代称“角黍”。顾名思义,用箬叶折成角锥状,往里面装满黍米,就是粽子的雏形。经过时代的变迁,粽子在广阔的中国版图上走南闯北,各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并衍生出一系列具代表性的风味粽子:广东的枧水粽,安徽的豆沙粽,陕西的蜜蜂凉粽,福建的烧肉粽,内蒙古的奶皮子粽等等。
感谢现代便利的交通运输,也得益于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所有特色粽子都可以在各个省份之间来往穿梭,我也可以对它们一一进行品鉴。和14亿中国人一样,我也粗略地将粽子分为“甜派”和“咸派”。我认为“甜派”的杰出代表是来自安徽的豆沙粽,“咸派”则是来自福建的烧肉粽。
取这两个粽子,盛一锅水,点火。水由安静逐渐变得好动起来,翻滚着,咕噜冒泡,升起阵阵水气:水开了。这时两个粽子放入,看着他们在滚水中向下翻转,左右滚动,还挺有趣,像小小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一刻钟后,粽子可以食用了,将粽子捞出,我惊奇的发现,煮了两个粽子,水却几乎没变色,我顾不得烫手,将其中一个粽子的粽线拆掉,剥开碧绿的箬叶,立刻就有一个洁白如玉的小角露了出来,原来所有的香气与味道,都被这箬叶层层包裹,不断在水的冲击下打乱、重组,再升华,又获得了箬叶的清香;尽管只有糯米和红豆两种材料,粽子却为我们提供了三种色彩:糯米纯洁无暇的白,红豆鲜艳亮丽的红,豆沙温和轻柔的紫;一口咬下去,满口浓郁的豆香与甜蜜,糯米也是甜的,但是却浸润了箬叶的清香,甜而不腻;烧肉粽则完全不同,肉渗出的汤汁被箬叶包裹,一滴不少,烧肉与糯米相中和,红亮与洁白,仿佛在你的舌尖跳起了华尔兹,妙不可言。
“甜派”与“咸派”究竟谁更好吃,我也说不清,但是毕竟我是四川人,还是四川自贡人,不得不提一嘴“辣派”。“辣派”的代表:腊肉粽,绝对是辣中之王。但是离奇的是,四川本地的粽子大多偏甜,而所有重油重辣的辣粽子几乎都来自外省,尽管标明是“四川特产”。
最近还听到一种说法:有的粽子是长条或长方形的,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为只有三角锥形的粽子在江中不易被冲走,这也就是民族情怀的体现。
关于端午的作文篇3
今天是端午节。在这个美丽的早晨,街上有许多人,汽车川流不息,街道上挂满了彩旗,一些单位的门口挂着国旗,许多顾客在清晨来到商场为端午节买东西,这是一个很好的节日气氛。爸爸说今天我们将在柏尼镇举行一场精彩的龙舟比赛。
中午,午饭后,我和爸爸去西岸码头看龙舟比赛。当我们来到西岸码头时,我们看到许多人已经坐在岸边,有些是老人,有些是孩子,有些是前来观看龙舟比赛的家人。他们在岸上有说有笑。比赛开始了。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用桨坐在船上,奋力向前推进。岸上的观众为划船的运动员欢呼雀跃。划龙舟的运动员听到观众在岸上为他们欢呼。他们喊着口号,向前推进。一些观众跟着龙舟,同时为划龙舟的运动员欢呼。有些船划得很慢。他们村子里的观众非常紧张。他们也走进龙舟附近的水中,喊道:“加油!”来吧。
听到观众的掌声,队员们尽力向前推进。他们在前面超过了那艘船。这条船不想落后,但又追上了它。他们像这样追着我,拼命向前推进。这时,我看见河上的一艘船突然沉没并倾覆了。五名运动员掉进了水里。他们一起努力把船翻过来。然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爬上船,继续向前推进。我认为他们有非常团结的战斗精神。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竞争,排名前38的车队一个接一个地冲向终点线,然后登上领奖台。听爸爸说:“这一次奖品包括奖品、烤猪、葡萄酒、波浪伞”和其他奖品,获得奖品的运动员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今年的端午节真是令人难忘和愉快!这也让我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关于端午的作文篇4
星期四是端午节,我和哥哥、母亲约好郑龙和他母亲去华信游泳馆游泳。
早上九点左右,我们大家一起出发去游泳馆。到了那里,我们各自换好泳衣、泳帽。然后就开始游泳了,最开始郑龙不会游泳,我母亲就给他租了个救生圈,让他跟我们一起玩,他拿了救生圈也不太敢往水里下,他练习了几次才敢往水里下了。可是他还是不敢把救生圈摘下去。
快到中午,我母亲给我们每人买了一桶泡面。我们吃饱喝足了,就又开始下水玩了,我们看别人都拿着一个球,我们也想租一个球,于是,我就让我母亲去租。球来了,我们就争先恐后的抢了起来,哥哥先抢到球,然后传给了我,我在那时候正在发呆,居然被郑龙抢走了球,他又使劲一扔,扔到了他母亲那里,接着他母亲便传给了我。就这样我们渐渐的成了一个菱形,互相传球。
到了晚上,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了游泳馆,我们坐上了19路公交车,半路上公交车发动机还停火了,收费员还让几个男生和我母亲、郑龙母亲下去推车,车开动了,母亲们赶紧上车。到了四平宾馆我们下车,我觉得肚子很疼,就让母亲牵着我走,吃了过桥米线后,我的肚子更疼了,就让母亲背着我走。
这次我们上游泳馆,玩的都很高兴。
关于端午的作文篇5
今天我来到外婆家,闻到一股香味,“这好像粽子的味道”爸爸说。“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妈妈告诉我,“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里我们包粽子吃、挂艾叶、还有赛龙舟呢!”
妈妈这么一说,我想起了去年的端午节。外婆提着湿漉漉的米、绿色的竹叶、长长的绳子、肉和花生到我家。我惊奇地问:“外婆这是干什么用的?”妈妈说:“这些是用来包粽子用的,端午节快到了。”
外婆把那长长的绳子绑在桌脚上,用竹叶把肉和米包起来,妈妈用花生和米包起来,我在一旁当小助手,一会儿帮着搬来小凳子,一会儿帮着拿竹叶。妈妈就对我讲起了有关粽子的一个传说: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不一会儿外婆与妈妈把粽子包好了,妈妈把粽子放在高压锅里煮。过了一会儿,锅里飘来香味,这时爸爸在门上挂上绿色的植物,妈妈说:“这是艾叶,可以驱赶虫子的。”“端午节我们这边还有赛龙舟。”爸爸一边挂一边说。“就是我们在西湖公园看到的那龙舟吗?”我大声叫起来。爸爸和妈妈笑着点点头。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我尝了一个肉馅的,味道好极了。多么难忘的端午节,香喷喷的粽子、福州西湖的龙舟……
关于端午的作文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