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的编写意在唤起人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具备克服任何困难的能力,事迹材料能够激发我们的公共事务参与和社会参与意识,爱制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英雄抗战事迹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英雄抗战事迹篇1
在抗日战争中有英雄,也有小英雄,那小英雄的童年是怎么样的,让我带着我的童年与抗日战争小英雄的童年比一比吧!这位小英雄的名字叫海娃。
海娃他不仅是儿童团团长,还是民兵中队长老赵的儿子。他每天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海娃放学时,发现炮楼里的小鬼子们进山抢粮食去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所以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连信带图一起交给八路军张连长,为了不让鬼子们引起怀疑,他便让儿子海娃去送信。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几根鸡毛,就知道这信一定十分重要,二话不说就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事事难料,这不,海娃在送信的必经路上的一条山沟里碰上了日本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的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什么也不顾,急急忙忙跑到羊圈里,从“老头羊”的尾巴里小心翼翼地把鸡毛信取了出来,一口气跑了好几里路。可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了回去。后来,日本鬼子让海娃带路,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子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趁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高,鬼子见海娃跑了,便开枪打海娃,那子弹不偏不倚正巧射在了海娃的手上。海娃忍着疼痛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在海娃的努力和坚持下,终于把信交到了张连长的手中。
这就是海娃的童年中的一个小故事,由此事可以看出,海娃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是多么的痛苦,是多么的难过。在与我的童年来比较,看出我的童年是多么的快乐,是多么的开心,是多么的高兴……在海娃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到处都弥漫着浓烈刺鼻的火药味;在我生活的这个年代里,空气中都荡漾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多么大的差别!
我的童年与海娃的童年相比,是不是差距很大,这样也可以看出海娃是多么的勇敢,是多么的坚强,是多么的乐观……
英雄抗战事迹篇2
何叔衡,1876年生,湖南宁乡人。1914年,何叔衡与_相识于长沙,二人志同道合,成为挚友。1918年4月,何叔衡与_、蔡和森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1920年与_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参加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徐特立曾说,在莫斯科,我们几个年老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营救被捕同志,组织革命者去苏区。
1931年11月,何叔衡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与_等参加了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
1914年,何叔衡与_相识于长沙,成为挚友。1918年4月,他与_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任执行委员长。
1920年与_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发起成立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到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等。
1928年6月赴苏联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徐特立曾说,在莫斯科,我们几个年老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
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
1931年11月,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_等参加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
英雄抗战事迹篇3
抗日英雄赵尚志
抗日英雄的故事,抗战期间7位抗日英雄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终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向用原先的名字。但很少有人明白,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之后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立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到达数千人。之后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英雄抗战事迹篇4
烈士陵园是铭刻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在吉林省通化市,老兵徐振明父子两代人共同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用两辈人的坚守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提醒着和平的来之不易。从徐振明老人身上,我看到了许多老革命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现代人去学习以及弘扬,这些正能量永远不会过时。徐振明老人以能为抗日英雄守陵为荣,这是对革命事业的归属感,对革命先烈的敬畏感,心有归属,就能尽心尽力;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正是这种精神,让徐老能从一而终,发挥余热,用大半辈子守护着这座靖宇陵园,默默奉献改变陵园环境。
这样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革命,为何放弃“招待所所长”“福利院院长”等其他优越选择,偏偏选择甘愿做一个守陵人?我认为徐振明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他心里时时装有“老革命”,装有对靖宇精神不变的信仰,装有浓浓的大爱和战友深情。除此之外,更难能可贵的当属其身上的谦逊本色。
事实上,永葆谦逊本色的又岂止抗战老兵徐振明一人。虽然“抗战老兵”,是一个无比荣耀的称呼,他们经历了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苦难辉煌,但在徐振明他们心灵深处,并没有以英雄自居,生活和工作中只是视自己是一般的人,认为所走的路只不过是当时年轻人应该走的路,不是英雄的路。
谦逊是品质,更是境界。人有了谦逊,就不会稍稍取得一点成绩就耍大牌,就傲傲不可一世,仿佛全世界人都欠自己似的。有了谦逊,就不会自满,永远保持谨慎,低调做人。有了谦逊,就会心中装有他人,高看他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我们学习徐振明老人什么,就是要学习他身上可贵的谦逊品质。有了谦逊,我们就能做到徐振明老人说的:革命没有过时,革命先烈永远不会过时,年轻人要思想放远一点,眼光看远一点,不能看眼前,要向英雄学习,搞好团结,永远生活在老百姓中。
最后,我想说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英雄……。
英雄抗战事迹篇5
他是95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一个一生把为国奉献做在行动中的人,1942年,徐振明在参加山东莒县伏击日军的一场战斗中,身受重伤,需要立即救治,可对他来说,战斗任务最重要,为此他又拿起枪支返回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用叫唤”,而这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只是一个开始,1950年10月,身为步兵连连长的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整个战争中,他总是置生死于度外,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对他来说国家、民族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哪怕是退役后,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到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上班,他要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守陵,他要把英雄的事迹讲述给人民群众听,他要把把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徐振明是好样的,他在平凡的人生里书写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革命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那种为了信仰一生坚守的心,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想在心中,要知道我们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兵,带领人民群众奔向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不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多么大的困难、多么大的艰辛、多么大的危险,我们都要义无反顾的冲锋在前,勇挑重担,要不成功不罢休,只要这样我们才能不愧于党和人民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英雄抗战事迹篇6
邱少云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____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英雄抗战事迹6篇相关文章:
★ 时代英雄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