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将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与他人分享,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反馈,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人物命运、情感纠葛和道德选择的思考和反思,爱制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长征的观后感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长征的观后感篇1
在那烽火销烟的革命岁月里,中国红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保存革命的实力,在逼不得已的革命紧张局势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八万人首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组织,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主义路线。这次会议的召开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指挥下,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主力抵达陕北根据地。同时长征的还有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七月湘西的红二方面军也开始长征。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央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重大事件有: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红军召开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红军巧渡金沙江;红军飞夺泸定桥;红军过雪山;红军过草地;红军三大主力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征程,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
红军长征的背景是在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在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仍然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在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战略转移,明智决定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是为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读长征的观后感篇2
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是前无古人的壮举。虽然已过去七十多年,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依然使我们热血澎湃,心潮激荡。爱国影片《我的长征》写的就是十五岁的小战士王瑞的长征故事。
长征中,王瑞失去了亲人、朋友,但父亲和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泸沟桥战役。黎明时分的泸定桥一片静悄悄,桥面被敌人卸去,只剩下十三根光溜溜的铁索凌空而悬。二十名红军号兵被集中起来,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冲锋号,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几十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姐夫肖德昌、战友达尔火都牺牲了,王瑞悲痛欲绝。但他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渐渐的,他在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下成长起来了。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重新走上长征路……
看了这部影片,红军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我很大鼓舞。记得一年级时,爸爸总想叫我骑自行车。但我怕摔下来,怕跌倒,因为怕,所以就不敢骑车。前不久,爸爸又叫我学车。我决定尝试一下,可是只要爸爸一松手,我就摔倒。我急得哭了。爸爸告诉我要想会骑车必须学会勇敢和保持平衡,一次次地跌倒正预示着将要成功。在练习过程中,我想起了《我的长征》影片里的镜头,便咬牙坚持着。很快,我掌握了技巧,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我永远铭记着红军那大无畏的精神,它激励我永远前进,前进!
读长征的观后感篇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初读这首诗时,并没有被诗中的情感所感动,也并未被长征的艰难所折服,而今,当我看了电影《我的长征》后,却有了新的领悟,这才真正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究竟是何等的艰难。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漫漫长长,时至今日,予于我们而言,重走长征路也绝非易事,由此可想在当初,走过这段路是何等的艰难啊!在那缺食缺衣的条件下,又有多少人能挺过去呢?挺过去的人们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险阻呢?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形,但我坚信,在他们心中,有种名为“信念”的力量支持着他们,这信念带领他们走了出来,走出了草地,走出了冰山雪地,也终究走过了长征!
跟着党走,跟着胜利走,跟着人民走!这路上,胆小的瑞伢子(如果是电影中的人物要提前指出,防止读者头雾水)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亲人的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尽了份力,最终成长成了名有着坚定意志的共产党员!
这似乎也在启示着我们:人的生终究是少不了坎坷,少不了迷茫的,。但是,不论何时,我们要让心中有盏指路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进。跟着走,跟着信念走,跟着目标走,现在的我们虽无法亲历战场,也不必经历那些枪林弹雨的挑战,但困难依旧存在,考试成绩的不如意、既定目标的偏移、学习中的失败……这切的切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确立心中的信念,跟着走,像瑞伢子样、像达尔火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出坎坷、走出迷茫。
当我们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挫败时,想想长征的老前辈们吧!在长征途中,他们不知遭遇了多少次的绝望、,又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们仍是坚定地跟着走,最终走出了茫茫白雪,走出了那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艰苦环境。
长征,路漫漫。仅仅部电影是无法描述长征的惨烈的,但通过这部电影,我却学到了许多:面对坎坷的态度、面对挫折的勇气、面对失败的不气馁……这切的答案只有三个字句话:跟着走!跟着信念走,跟着目标走!
读长征的观后感篇4
电影《长征》片长1.5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主角,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很多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经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异常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梦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明白自我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团体,甘愿流尽最终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团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团体的信念,那么这个团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最终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此刻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当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我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
虽然事隔已久,但每每回忆这些画面,我的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读长征的观后感篇5
在学校看了几集电视剧《长征》,使我认识到红军长征能够成功,这完全是集体奋斗、团结、努力的结果。因为他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中国要富强,只有靠自己共同努力与奋斗,达到步调一致才能走向胜利。
在看《长征》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
我再次翻阅了毛泽东描写《长征》的历史诗篇,“红军不怕远征能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一首气势辉宏,雄伟壮观的诗歌,它深刻的体现了当年中央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围剿。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再加上天上有飞机轰炸的重重困难下,不惜千里跋涉,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的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从而挽救了中国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一个适合于党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正确的长期发展目标,一个完整的行军计划,一个统一而又明智的军事指挥团队,并充分发扬了民主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幸福生活的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看《长征》,使我为自己的党、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先辈、自己的人民和国家倍感无比骄傲和荣光,也被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天骄和成千上万革命烈士的革命气概、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折服和感动。正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先烈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繁荣与富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经过长途的跋涉,历尽艰辛万苦的革命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与自由民主。”作文
在我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充分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
读长征的观后感篇6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壮丽辉煌的一页,为纪念这一伟大壮举,10月25日在公路局团委的织下,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整个展区共分为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用兵如神、突出重围,斩关夺隘、一往无前,艰苦卓绝、理想胜天?胜利会师、抗日救国?长征精神、光耀千秋等七个部分,图文并茂、生动记载了英勇的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沼泽密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国民党重兵一层又一层、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滇等14个省,长驱6.5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终于战胜优势敌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数不清的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伟大壮举。
至今,我仍然庆幸当初我走了进去。和所有的纪念馆一样,这里面陈列的是一些红军当年曾经用过的物品和走过的路线。我麻木的看着那些路线,和枯燥的文字介绍,引不起一点感觉。跟随着人流,慢慢走到了一间介绍文物的展览厅。红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时穿的衣服鞋子毫不愧疚的放在晶莹的玻璃柜里。那在我的记忆中只能是做床垫的棕,竟然就是当时的战士的主要御寒衣物;那一双双遮不住脚的草鞋,竟然带着战士们爬过了大雪山;那今天看来太过粗硬的皮带,竟然曾经被战士们作为充饥的食物。红军长征的故事曾经听说过无数回,可是,当我真正看到这些实物的时候,眼泪突然不受控制的涌了上来。我们的前辈,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为我们打下了今天的胜利。他们,短短的一生又是多么伟大的一生。七根火柴”“小红军”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只是,这催人泪下的故事,到今天已经越来越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明白也不理解“以前”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傻?展览馆内的老旧的步枪、电台,令年轻人想破头也想不通如何用它们去打仗,毕竟,和楼下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武器相比,它们太渺小了。为什么,曾经就有人无比相信它们,并且用它们赢得了胜利。
接下来的路程,我含着眼泪走了下来。我迷茫的目光扫过红军长征时走过的每一条路线,打过的每一场战役,经历的每一场苦难,牺牲的每一位同志,心中隐隐约约似乎能理解他们,又有些什么无法理解。说不上来,只觉得今天的我们,缺少的就是曾经的他们所拥有的。此时,我的心激扬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们生长在一个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加强砺练,争取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用实际行动回报革命烈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多做一点贡献,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更加富强。我们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比起革命先驱们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发扬红军战士们的那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我们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毕生力量。
通过参观,我清楚的认识到,红军的长征,不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_运动。它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红军长征途中的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乃是“迁移中的共和国”,长征的艰苦,锻炼出了人们的纪律性和献身精神,身居领袖地位的毛泽东遂能将共产主义运动变成前进的动力,13年后就取得了全国胜利。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广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广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读长征的观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