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成一份教案,想必教师一定都费尽心力了,凭借计划好教案,可以更好地根据实际状态对教学进程进行规律改善,下面是爱制作小编为您分享的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_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_”的了解。
2、由_的有关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⑴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拿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⑶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⑷秘书将电报纪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深爱他的儿子,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常人的情怀。
⑹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四、小结,深化感悟
1、小结:
毛主席把一生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老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的悲痛啊,但他却毅然地把自己的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胸怀似海般广阔。
2、感情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再一次体会毛主席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组织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可在体会情感中没有涉及到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有一个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篇2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_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从课文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的变化,怎样表现人物性格描写,在本文中我们可略见一斑。如: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表露,课下不妨让学生进行一下小练笔,写一些人物作文。
教学时,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如“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我组织学生想象、讨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神态,你见过类似的情景吗?他为什么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学生由于年龄较少,不能完全理解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因此,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读读、议议、读读,特别是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专门安排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
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
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
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毛主席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
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
在这以前,毛主席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这里一种怎样的胸怀,怎样的爱啊?
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怀的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主席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周我们感悟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
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教师介绍:
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请一位同学带读。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感受丧子之痛
1.同学们,当主席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心情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还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师巡视。找到的同学可以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心情怎样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
a.“整整一天”给我印象最深,我从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已经一天没有说过一句话了,从中感受到主席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给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主席靠着不停地吸烟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吗?(生读)
c.“原封不动”这个词语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从侧面看出主席心情的极度悲痛,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你能读出那种茶饭不思的沉痛吗?(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所说的人生四大悲事是那四件吗?那就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当时已经将近60的毛主席来说,失去像岸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对他来说是怎样剜心刺骨的痛啊,读——师:更何况岸英已经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这是一种怎样肝肠寸断的痛啊,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主席虽然很悲痛,但他有流泪吗?(没有)那他的眼泪在哪里呢?(心里)是啊,他心里难受的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师:此时,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岸英——生答(预设:小时候的岸英趴在*的腿上,央求着爸爸给他讲革命战斗的故事。)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少年岸英在他的书房——生答(预设:岸英在他的书房偷偷地看书的时候。)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青年岸英从部队回来时——生答(预设:开心幸福的模样)是啊,有岸英在身边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高兴,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作为主席他希望岸英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简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幸福。读——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主席此刻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岸英还在他身边啊。
(3)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在主席仰起头的瞬间,他的眼泪不仅在心里,还在哪里?(在眼眶里)为什么你觉得是在眼眶里?(因为主席仰起头不想让他的眼泪落下来给别人看见。)
师:此时此刻,透过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主席怎样的眼睛?
生:盈满泪水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疲惫不堪的眼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
四、感受抉择艰难
1.同学们,你知道痛失儿子,此时主席最想的是——(生:见见儿子)
是啊,此时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主席了,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主席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想再见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主席的卧室时,竟然看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明明主席这么想见见岸英的遗体,为什么他会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告诉我吗?(你能用文中语句告诉我吗?)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同学们也找到这段话了吗?(找到了)。那么毛主席是真的不爱岸英了吗?(不是)难道失去了爱子,主席真的不悲痛吗?(不是)那么难道是主席真的不想再见岸英的遗体了吗?(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5.同学们请把手放下,不急。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呢?
生: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
生:一个舍己为公的主席。
6.是啊,就是在作为父亲与主席这两种身份之间,*作出了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可是同学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刚闻得噩耗的*来讲,又是怎样一种艰难而痛心的抉择啊!文中哪句话最能触痛你的心?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五、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主席,一个曾经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席,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主席。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主席!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主席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
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主席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 yu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4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00个樊川小学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
评:1、你读的时候强调了数字,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这种奇迹。
2、你读得声情并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师: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男女生读)
d.引读:
师: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 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生: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 (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板书: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句子)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理解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另一种东西”)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板书: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 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b、黑龙江省铁力市市政府在铁力林区前修建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纪念碑,将铁力林业局第二中学改名为马永顺中学。此时,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
现在,请左边两组同学来写老人想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来写我想对老人说的话。
2、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8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1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了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
1.感受丧子之痛。
(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
①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
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请大家再读电报,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
(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②“squo;岸英!岸英!squo;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体会抉择之痛。
(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主席面临着什么?
(2)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
(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
(5)小结引读。
①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决定——
②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③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
(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
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风更大了……”
学生完成练笔后,点名反馈。
(此处安排这个练笔,让学生更加贴近主席的内心世界,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出示填空:
作为主席,他多么想(),多么想();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不能()。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的!
三、朗读诗句,总结全文。
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
(再次引读,让学生在再三读诗句的同时,明白诗句中蕴含着伟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痛失爱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深厚的、深沉的、凝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通过读的方式,感受人物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山处处有忠骨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