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教案是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认真对待其写作,教案是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事先完成的文字载体,以下是爱制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真有趣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真有趣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能与家长一起大胆想象,有创意的进行指纹印画、添画。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幻灯课件:动画片《蓝帽淘气三千问》、《指纹类型》、《指纹王国》
2、轻音乐
3、手电筒人手一个、印泥、纸、勾线笔、纸巾。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蓝帽淘气三千问》,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在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里,蓝猫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变成了假蓝猫来骗淘气,淘气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真假蓝猫的呢?请看动画片(幼儿观看)。提问:淘气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真假蓝猫而取出资料的?(用指纹分辨)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
1、你们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呢?(手指肚上)
2、引导幼儿用手电筒观察自己的指纹。
提问: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出示常见指纹的类型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发现了自己的指纹是一条条的线,这些线有的绕成了一个个圈圆圆的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形纹、有的弯弯的像弓一样叫弓线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
3、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请你拿手电筒照照爸爸妈妈的手指,看看你跟爸爸妈妈的指纹一样吗?(幼儿、家长互动)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我们的指纹都不一样,你的和爸爸的不一样、和妈妈的也不一样,都各有特点。所以指纹是识别每个人身份的特征之一。
4、简单讲解指纹作用。(观看ppt)
在日常生活中指纹还有很多的作用,如警察叔叔可以通过提取指纹来破案。把罪犯留下的指纹痕迹作为侦破案件的线索,根据指纹痕迹就可以找出谁是罪犯了。现在科学家还研制了一种指纹锁,这锁钥匙就是人的指纹。开门时,只要用手指摁下计算机,计算机收到指纹信息就会迅速准确的识别出开门的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就会自动打开。你们说神奇吗?那么今天我们小朋友要用指纹来干什么呢?
三、观看ppt《指纹王国》,介绍指纹画,引起作画兴趣。
1、逐一展示幻灯片,幼儿欣赏。
提问:这是哪里?(指纹王国)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画的?(指纹)
指纹可以拿来画什么?(指纹画)
2、介绍作画方法、工具及要求:
师:“对了,这些都是用指纹画起来的画,把手指头蘸上印泥,在纸上印出手指印,然后用勾线笔在上面作画,就可以变出各种漂亮的图案了。你们想试试吗?老师都给你们准备好了工具有什么呢?今天要求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一幅指纹画,可以参照老师给你出示的指纹画、也可以自己自由的大胆想象,想画什么画什么。
四、亲子共同作画,自然结束。
1、巡回指导,鼓励家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范例不一样的作品。(播放轻音乐)
2、展示作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中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中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科学真有趣教案篇2
活动名称:有趣的蛋
活动目的:
1)认识常见的蛋,了解蛋的构造。
2)引发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蛋托、图片(母鸡、鸭、鹅、鹌鹑)、粘纸(小鸡、小鸭、鹅、五角星)、垃圾桶、毛巾、小碗、图片、恐龙蛋模型
活动过程:
一、看看讲讲、分享经验
(出示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1)孩子自由观看、自由讲述,教师倾听、观察。
2)分享经验
a、你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蛋?
b、你还有什么不认识的蛋吗?(幼儿互相解决问题)
c、比较蛋的大小、外形和颜色
二、分类验证
1)把相同的蛋放在一个家里。(幼儿归类)
2)验证
三、操作探索
1)这些蛋有大有小,颜色也不一样,但是在蛋壳里面它们一样吗?(幼儿自由讲述)
2)自由操作探索
要求:自己拿一个小碗,把蛋敲碎后放进碗里,看看里面有些什么?这儿有粘纸,你敲到什么蛋就在小碗上做什么标记?这儿有抹布和垃圾桶,想想有什么用?
3)交流
你刚才敲了什么蛋?里面有些什么?每个蛋的里面都一样吗?(探索蛋的构造)
4)小结
四、延伸: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是什么蛋吗?(观看恐龙蛋模型)
2)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是什么蛋吗?(鸵鸟蛋)
3)鸵鸟蛋是什么样子的呢?世界上还有很多动物妈妈也是生蛋的,旁边有很多图片,它会告诉你答案的,你们自己去看看吧!
科学真有趣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所以在本次活动中创设了去动物园情境,让幼儿听一听声音,动手制造声音,到最后的感知声音,充分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能够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乐趣。
2.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材质的关系。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难点:
能够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材质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生活中各种声音ppt,各种纸、杯子、瓶子。
2、六个透明的瓶子装有不同数量的软硬糖果。
活动过程:
一、 以去动物园的情境导入
让幼儿听各种车、各种动物、自然界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乐趣。
二、 幼儿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为幼儿提供各种纸、杯子、瓶子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小结:教师以幼儿制造声音时拍的照片进行小结,材料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用的方法不一样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三、 根据糖果的软硬与数量不同,探索声音的不同
1.装有两罐数量不等的硬糖,让幼儿猜测声音的大小。
2.装有两罐数量一样多的软硬糖,让幼儿通过摸一摸感知声音的不同。
3.装满的两罐软硬糖,让幼儿了解装满了没有声音。
活动结束:
回到教室继续探索有趣的声音。
教学反思:
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科学真有趣教案篇4
活动准备
1、在操作尝试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在操作过程中了解水的变化(水的三个形态)。
3、引起阅读绘本《水会变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流水声》。
2、两个金鱼缸(或透明的玻璃缸),一个装有一缸水,水里放条鱼,一个装有一缸米,里面有个红色小积木。
3、每组一杯干净的水和一小杯醋。每组一桶水,有洞的纸杯、塑料袋、洗菜的筛子。
4、一个平底锅,一个碟子,一杯水,事先准备好的冰。大书封面。
活动过程
我把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引出课题
二、从三个方面发现水的秘密
三、水的变化 四、引出绘本
第一环节,播放课件《流水声》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从三个方面发现水的秘密
1、猜一猜,同时出示两个鱼缸,对比观察,引起探索欲望。
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两个鱼缸,这两个鱼缸里有什么呢?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后说出一个鱼缸里有水,水里有鱼;另一个鱼缸里有米。老师提问:米里会有什么呢?请一名幼儿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个塑料球来。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却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师给幼儿灌输知识的原则,而是幼儿自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是作为一名引导者。
2、试一试,幼儿观察操作,了解水无色无味的特点。
刚才我们发现了水是透明的,现在老师这里有两杯都是透明的东西,我想请小朋友帮帮我,用你们的小鼻子小眼睛小嘴巴帮我找出哪杯是水,另一杯是什么?
3流动性实验,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用来盛水,让幼儿操作,并说说看:刚才的小实验你成功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最后,老师加以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是会流动的。
第四环节,最后教师给幼儿留下悬念,原来水还有更多好玩而且大家不知道的秘密呢!勾起了幼儿迫不急待想要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活动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的自主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溶解的现象。不足之处是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不够主动,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在今后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科学真有趣教案篇5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出现的分离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懂得油和水的比重不同,能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
2、幼儿能正确地操作实验,并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水、花生油、毛巾、搅棒、瓷碟子、抹布,白板笔、贴有黄蓝两种标记的透明杯子若干、
2、实验记录单、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观看魔术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哦!
首先拿出了瓷碟子,老师用一支“神奇的笔”在碟子上作画,老师边作画边说(小小黑豆水中游,细长尾巴圆圆头)幼儿猜出什么。教师继续添画两到三个蝌蚪。画好后往碟子中倒水,小蝌蚪从碟子中分离漂游起来。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为什么会从水中漂游起来呢?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去揭秘吧!
二、实验操作。
一、出示实验材料和教具,幼儿大胆猜测。
1、出示水和油,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猜测之后,从颜色和气味中得出结论: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液体。
油是有色、有味、流动的液体。
2、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这两种流动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油在水的什么位置?教师出示教具,幼儿大胆猜测,教师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油在水面上 油在水的下面 油在水的中间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贴有蓝色标记的杯中盛有水,贴有黄色标记的杯中盛有油)
教师边操作边讲要求:
(1)、在贴有蓝色标记的透明水杯中加入油。
(2)、用小木棒使劲的搅拌,在停止后仔细观察现象。
(3)、如果不小心把油滴到操作盘上或不小心打翻操作材料,请用桌上的抹布擦干净。
2、幼儿自主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通过操作后,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3、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后,我们发现把油加入水后,油在水的上面。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展示记录结果。
刚才我们是给水中加入油,这次我们又进行一次实验,给油中加入水,搅拌后再仔细观察油在水的什么位置?这次我们要用记录单记录下来。
1、教幼儿认识实验记录单,讲清记录规则。
(蓝色代表是水,黄色代表油,实验后仔细观察,看油在水的什么位置,并在图上用√标记出来。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结果并小结。
教师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油比水轻,所以不论往油里倒水还是往水里倒油,油都是浮在水上面,水在油的下面。
附实验记录单:
4、揭密:这下小朋友知道了为什么老师画的小蝌蚪会在水面上漂游起来。因为老师这支“神奇的笔”是白板笔。(白板笔中含有一种剥离剂,剥离剂是一些“油乎乎”的物质,这些“油乎乎”的剥离剂遇到水就会分离,油比水轻,所以小蝌蚪就会在水面上游起来了。)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用蜡笔和水粉颜料作一幅“油水分离”画,并观察其中的奇妙之处。
2、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在做一做“油水分离”的实验,巩固已有经验。
活动总结
这节课孩子们表现太出色了,一个个通过自己的小手做了实验,并从实验中初步懂得了油和水分离的原理,科学探索是无限的,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会带着大家一起来探索科学的奥秘,大家可要继续加油哦!
科学真有趣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3、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活动准备
1、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科学真有趣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幼儿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形式的磁铁。
2、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塑料玩具、图钉等物品。
3、记录单。
活动过程:
1、教师在活动区投放材料:磁铁、小铁片、曲别针、积木、插塑,让孩子们游戏。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有魔力的玩具,想玩吗?教师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形状、颜色。并提出问题:想知道它有什么魔力吗?请小朋友把它放到玩具框里试一试,玩一玩。
2、幼儿在玩中发现问题——磁铁上吸附了东西的现象。提出来问题:你发现了什么?那么磁铁都能吸什么?
3、让幼儿猜想结果,并为各组幼儿准备记录单,让幼儿把他们的猜想画在记录单中。
4、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看看自己猜想的现象是否发生了?
5、再次试验、并填写记录单。
6、幼儿把自己试验的结果统计出来,得出结论:不能吸积木,只能吸铁制品。(幼儿把自己的结论与大家交流分享)
7、了解磁铁的作用
1、)教师出示没有鱼钩(有磁铁)的钓鱼竿,示范钓鱼,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能钓上鱼?
2、)动脑筋、想办法。老奶奶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地上,老奶奶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想办法?
3、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里用到磁铁(文具盒、钱夹、妈妈的包、冰箱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中的引导作用,本次活动,我先引导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了起来,几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张渝雅大声说了下面有磁铁。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积木、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能吸起来,经过试验以后才发现积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硬币可以被吸起来,并把自己所得到的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部可以被磁铁吸起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试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还可以鼓励他们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寻找可以被磁铁所吸引的东西。
科学真有趣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