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最新8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清晰地传达知识和技能,以下是爱制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最新8篇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5个一类生字,会认2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大意,学习通过换词理解字词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夏天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换词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2、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5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夏日海滩的录象或图片)看完后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看到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日的海滩,学习这首诗歌,看看在这里,海滩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

1、以小组为单位,以你们自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情况。

2、学生汇报。

屈:形声字屈从屈服委屈屈打成招屈指可数

掘:形声字掘土发掘挖掘

堆:形声字,堆放堆积堆砌土堆雪堆

固:固定固然固守固体固执

加固坚固牢固凝固顽固

造:形声字,造反造福造化造就造句创造

3、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

四、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后,把生字再放入到课文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学生看夏日海滩的图片。

二、自由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第二节。

1、先读一读这节诗歌。

2、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掘、堆、拾、造”,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说说他们在这美丽的海滩上做了什么?

4、你能根据诗中所描述的景色编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吗?

四、齐读最后一节诗,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我们用沙堆出一座座乐园”这句话的。能用这样快乐的语气把这一小节朗读出来吗?

五、齐读诗歌,体会暑假生活的快乐。

六、完成课后练习。

1、做一做。

(1)填词(此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金黄)的海滩(坚固)的城墙

五彩的(贝壳)快乐的(暑假)

(2)找朋友。

一轮初升的太阳一条长长的小河

一段美好的时光一座美丽的假山

(3)理解词语。

此题已在第二课时完成。

2、讨论。

(1)课文是怎样讲述“暑假是快乐的”?

(2)暑假里,你想做什么?

七、作业:

1、在虚宫格中认真书写5个一类生字。

2、试着把你的暑假生活写成一首小诗歌。

3、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习《泥人张》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那俩个人物?

2、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二)分析课文: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板书:海张五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板书:猖狂蛮横)

(板书:泥人张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板书: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二、教学《好嘴杨巴》

(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张嘴,而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哪些?(吃饭、说话)如果一个人他伶牙俐齿,我们可以说他有一张______嘴?(用一个字回答)那么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冯骥才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好嘴”杨巴。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四个能够概括杨巴性格特点的成语。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①这些词语含有怎样的感情色彩?贬义

②可是,作家冯骥才却把这四个成语一股脑儿全用到杨巴一个人身上,却丝毫不含贬义,大加赞美一张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在作家冯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卫,欣赏一出好戏,《好嘴杨巴》!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来简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兄弟生意火中堂发怒巧答中堂名声远扬

(1)兄弟的生意为什么红火呢?

①杨七的好手艺;茶汤的精细制作过程

②杨巴的嘴好。

(2)那杨家茶汤是如何发迹的呢?正是因为他们俩的默契配合,使得茶汤的生意异常红火,因此被众官员推荐为招待李鸿章的`上品。

(3)府道县台们是如何准备接待李鸿章的工作的?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嘴脸?

可见众官员对这样的决定信心满满。那么事情的结果是否正如众人所料吗?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课文的高潮部分“中堂大怒,杨巴巧答”

3、请大家阅读7~14段。

(1)这一部分首先描写了什么?

中堂大人看戏,杨七杨巴奉茶。

(2)找出对中堂大人的描写,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堂大人此时的心理。(7段)爽。

(3)而当中堂大人看到杨七杨巴送那上来的茶汤时,是否如众官员所料?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怒

(4)李鸿章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8段)

试将下面的两个感叹词放到对李鸿章的描写中去

a、啊b、哼

(学生现场情境再现)

“啊”后李鸿章的心里话是什么?“这上面这么多脏土!”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篇4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①犹豫:拿不定主意。

②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③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④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1)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课内练习。

1、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攀登——终于——纪念——辫子——勇气——决心——意思——一取得——

2、要查字——音节——音序——部首——再查几画——组两个词。

陡、攀、念、勇。

3、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暑假、发颤、应该。

4、选字填空。

纪记 年() ()住 日() ()念

作做 工() 留() ()()业

相像 ()声 ()片 好() 照()

5、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6、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

称赞 范仲淹 南来北往 艰辛 危险 波涛汹涌 酒楼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3.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打开书52页,我们来继续学习《10.江上渔者》。

4.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出小手来书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老师想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它的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是不是字音读的正确,句子读的流利了。

2.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把范仲淹听到的和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听到的用横线、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3.指导着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这一句。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些什么?(从肉嫩味鲜这个词知道了鲈鱼的味道太美了。从南来北往知道了客人很多。)

那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酒楼里坐满了客人,他们都不停地称赞鲜美的鲈鱼。)指名读句子,读出人们对鲈鱼的喜爱。

4、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不住地称赞鲈鱼的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上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里的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江面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江面上风浪很大,一只渔船在风浪里起伏。)从哪里知道风浪很大?(从波涛汹涌这个词知道的。)师画简笔画大波浪。

师:江面上风急浪高,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一浪追着一浪,一浪赶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相机认读体会词卡:波涛汹涌。

师出示一只渔船做动作。师范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被卷上浪尖,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又被打入浪谷。此时,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何感受?(危险、害怕、紧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指名两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这时,师在哀怨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

全班合着音乐齐读这两句话。

5、那么,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范仲淹又是怎么想得呢?

指名学生回答。(范仲淹想,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从这句话里你又知道了什么?(渔民捕鱼是多么辛苦和危险啊!)师:艰辛就是指的辛苦、艰苦。想象渔民如何艰辛,如何危险。指名说。

范仲淹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渔民,所以他想到引读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指导读好这一句。

6、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江上渔者》。

7、那么,同样到酒楼里吃鱼的客人,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有这种感受呢?(因为范仲淹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心怀天下,同情劳动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所以他因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感情,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四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老师范写这四个字。

4、生练字。并提醒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一笔压着竖中线写。

板书设计:

10、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篇6

识字一 (所有的教学反思在后面)

学习目标:

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4、主动收集积累春天的词语。

5、认识并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找找春天,好吗?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边拍手,边唱歌。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插图上春天的景色,美吗?是呀,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天在哪儿,你能找到吗?

2.认识词语。

随机学习四组词语。(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字音,在图上认一认,唱一唱有关小动物的歌儿,说一说花儿的颜色,有关事物的特征等)

3.揭示课题,巩固字音。

刚才这些词语是语文书上《识字1》的内容。(板书:识字1),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小组中的同学帮帮忙。(学生自由读)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语言渲染: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

?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

多美呀!

2.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师总结。

2.课后,小朋友去找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或成语,读一读。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2.认识3个新偏旁。(“日”字底,“木”字旁,草字头)

3.学生看笔顺图自学生字,描红课本上的生字。

4.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5.说说书写注意点。

6.教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

7.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写好生字。

板书设计

识字??

冬 百 齐

1、柳树醒了

学习目标:

1. 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说说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什么?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3.出示课文插图,老师这儿也有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看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

(二)初读,了解短文

1. 同学们,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你们看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师总结:是的,他们唱呀跳呀,在歌唱春天,歌颂美好的大自然,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第1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反馈读音。

(1) 板书课题:1.柳树__了

(2) 谁来读课题,柳树怎么啦?(醒)谁能从字卡中找到“醒”字贴上去?(补题后让这位学生带着大家再读课题)

(3) 除“醒”字外,你们还会认儿歌中的哪些汉字?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请看字卡。(老师出示字卡,请学生读字并组词)

3.分节读文,了解内容。

(1)读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春雷跟柳树说话,柳树就醒了) 教师板书:说话醒了

①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春雷)教师板书:柳树春雷

②春雷怎样跟柳树说话,小柳树睡醒了又是什么样?你能想像着再读一读第一小节吗?

(2)春雷的朋友们还和柳树在一起做什么啦?分小组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①以小组形式汇报,老师板书:春雨 洗澡 柳枝 软了

春风 梳头 柳梢 绿了

春燕 捉迷藏 柳絮 飞了

(3)春天里的景物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小节,看看着急了的柳树在干什么?

①齐读第五小节。

②请同学说一说又知道什么啦?教师板书: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③哪些同学愿意跟柳树做朋友站起来,看着板书背一背。

(4) 同学们,春天万物都在生长,除了柳树醒了,还有什么也醒了呢?

(5)春天真的是太美了,让我们再欣赏这美丽的图画,读一读课文吧!(自由读)

(三)巩固生字,写好字

1.看板书再读词。

2.指导书写。

①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写好两个相同偏旁的汉字,你们看田字格表里是哪两个字 ②这两个字的偏旁谁认识?(言字旁)

③写言字旁时第一笔点起笔不能太低,横要向上斜一点,折要向左斜一点,注意左边偏旁窄一些,右边部分宽一些。

④描红。

⑤自己练写,老师巡视。

⑥成果展示。

(四)课堂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2、写好“说、话”两个字。

板书设计 1 柳树醒了

春雷 说话 柳树 醒了春雨 洗澡 柳枝 软了 春风 梳头 柳梢 绿了 春燕 捉迷藏 柳絮 飞了 柳树 玩耍 小朋友 长高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开火车抽读字卡:醒、雷、澡、枝、软、梳、梢、耍

2.完成课后说一说。

3.请同学领读词语:(老师出词语,同学领读)

(二)读背课文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学生齐背。

(三)实践活动

仿照课文编诗句,说一说。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师生评议。

(五)课堂作业设计

1 、完成练字作业。

2 、词语连线练习。

春雷 说话 柳树 醒了

春雨 洗澡 柳枝 软了

春风 梳头 柳梢 绿了

春燕 捉迷藏 柳絮 飞了

柳树 玩耍 小朋友 长高了

板书设计:

1 柳树醒了

春雷 说话 柳树 醒了

春雨 洗澡 柳枝 软了

春风 梳头 柳梢 绿了

春燕 捉迷藏 柳絮 飞了

柳树 玩耍 小朋友 长高了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叔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感受浓浓的爱国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奇怪的圣诞包裹”到底奇怪在哪?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奇怪的圣诞包裹》一文,感受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词语。

(2)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交流回报:按照“给叔公送礼物成了头痛的事-——回忆叔公眷恋祖国的事——全家讨论送什么——寄去奇怪的'礼物——叔公的回信”这个过程记叙的。

写小标题:发愁——回忆——讨论——邮寄——读信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

(2)从奇怪的圣诞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能否换成“与众不同”?

2、全班交流,边理解边有感情地朗读,并解决问题:

(1)第17自然段:“故乡的泥土。”

(2)第20自然段:“祖国的泥土。”

(3)第24自然段:“内容价值——无价之宝;”“中国药材——令人奇怪。”

(4)第27自然段:“最合我心意。”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能体现叔公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叔公对祖国深深地眷恋。

五、拓展阅读

师生朗读《乡愁》一诗,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爱。

板书设计:

叔公

奇怪的圣诞包裹泥土和菊花种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学生不难理解课文内容,我就让学生自读,然后交流体会,重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过本课生字中有些书面语,平时比较少见,我就给足了学生时间自学并交流。比如“蹂躏”“玄虚”学生不是很理解,我们就一起交流,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篇8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最新8篇相关文章:

八上语文教学反思范文6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6篇

小学英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第四单元数学教案6篇

八上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初一人教版教学工作计划8篇

八上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8篇

八上安全教育工作计划8篇

八上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优秀8篇

数学八上工作计划参考8篇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最新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最新8篇】相关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