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详细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撰写教学教案还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如课件、实物、多媒体等,爱制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名师教学设计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名师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破坏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的《揠苗助长》。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能力等。
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学习读悟寓意,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这是寓言的具体解释,你能读读吗?(学生读屏幕上文字)。你读过、听过寓言吗?(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寓言的名字)大家看这几幅图: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掩耳盗铃、自相矛盾,这些都是寓言,有趣吗?27课就为大家讲述了两则寓言(板书课题:27、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大家先闭眼睛听一听。
二、初读感知
读读认认
1、提出自读要求:圈画出生字新词,用不同方法学会,与同桌指认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
3、交流识字方法,扩词。
读读写写
1、课件出示:焦,费,望,算。
学生认读,组词。
2、指导“费、算”笔顺,学生书空。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汇报书写应注意之处。
4、学生会仿写、练写。
再次读课文。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学生检查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自读、思考:这则寓言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三、细读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文。
b、抓住重点词句汇报读懂的内容,随机板书相关内容。
c、演一演。
d、体会句子的含义。
e、感情朗读。
2、第三自然段:
a、出示插图,引导观察,图中的人正在做什么?
b、课件出示二、三自然段。学生自读,体会。
c、抓住重点词句汇报读懂的内容。随机板书相关内容。
d、演一演。
3、第四自然段:
a、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读。
b、汇报故事的最后结果。
c、感情朗读。
d、组织讨论:为什么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随机板书相关内容。
e、启发谈话:你想对那个人说点什么?
f、启发总结: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学习
1、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2、用“揠苗助长”说句子。
3、讲故事给家长听。
4、收集寓言故事。
五、课堂总结
寓言故事是有趣的,但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发人深思的,它时时告诫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我相信大家以后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名师教学设计教案篇2
目标:
1、鼓励幼儿乐意尝试各种餐具的使用方法。
2、体验使用餐具品尝美味食物的成功感及乐趣。
重点:
幼儿乐于尝试使用各种餐具,品尝美味食物。
难点:
用正确的动词表达餐具的使用方法。
准备:
一名幼儿扮演小兔、生日蛋糕、各种食物、餐具、空盒子小毛巾。
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你们看,兔姐姐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自由的观察食物及各种餐具,说说它们的名称、形状。)
二、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餐具品尝不同形状的食物,探索各种餐具的使用方法。
1、幼儿自由交流探索:你刚才吃了什么?你是怎么吃的?请了什么餐具帮忙?
2、幼儿说说餐具的使用方法并用肢体语言来表示,教师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动词。
3、教师提出或从幼儿的操作情况中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知道同一种食物可以用不同餐具来使用。
三、小兔推出生日蛋糕,全体幼儿为小兔唱生日歌欢庆生日。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再次探索。
幼儿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去操作使用不同餐具,品尝食物。
四、活动延伸
餐具“碰碰碰”,全体幼儿一起唱唱跳跳。
名师教学设计教案篇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飞扬。
教学内容: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请齐读课题:匆匆。
2.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课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二、配乐范读课文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去来匆匆。认真听老师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看看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听老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些什么?
三、自由读文
1.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非常不错!散文是需要细细品读的。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cai出示)
自读自悟:
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汇报读,相机指导朗读
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
(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评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点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1)读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2)评议:他读得怎样?——你读读。——听他读,你感受到什么?——谁能超过他,读得更好?
(3)这是个排比句,我想请三位同学轮读这句话;(指名三人轮读。)
(4)是呀,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日子的匆匆吧!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点击“跨”“飞”变色)
(1)你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指名读。
(4)喜欢这个句子的站起来读。
五、配乐齐读
1.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板书:溜去过去跨、飞)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2.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
一一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读课文,寻找答案。
名师教学设计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2、在情境中,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落叶、捡落叶。
2、配乐诗歌的光盘。
活动过程:
一、回忆捡秋叶
师:前几天我们草坪上捡了许多树叶,想一想,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幼儿:黄的、红的、绿的。
师:地上这些树叶从哪里来的?幼儿:树上
师:你们想知道树上的树叶是怎样落到地上的吗?
二、欣赏诗歌《秋叶》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秋叶》一遍。
2、提问:诗歌的题目叫什么?
秋叶是跟着谁离开家门的?他们在干什么?
三、表演诗歌《秋叶》
1、教师启发幼儿想象:“假如我是一片秋叶”用身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来扮演秋叶,想一想,做一做,“假如我是一片秋叶”
你怎么来表现呢?
2、教师朗诵诗歌《秋叶》幼儿自由想象创编动作。
3、教师请个别幼儿表演个别动作,拓展孩子们想象空间。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真不错,“转转转,转上天;摇摇摇,摇下地。”这句诗歌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
师:秋叶开始在树妈妈那里,树妈妈长的很高,秋叶也长的很高,我们想一想,站在什么地方会高一些?幼儿:椅子上
师:秋叶随着秋风飘来飘去,我们在这个教室里只要是空的地方都可以去,不过秋叶与秋叶之间不要相碰,保持一定的距离。
师:看一看,哪片秋叶转上天了,(用脚踮起来)哪片秋叶摇下地了,(蹲在地上)
3、角色表演:教师扮演秋风,幼儿扮演秋叶,完整地进行诗歌表演。
名师教学设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平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平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名师教学设计教案5篇相关文章:
★ l的教学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