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提前准备让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展开教学课程,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知识和教学目标来制定教案,爱制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昆虫呀昆虫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昆虫呀昆虫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昆虫音乐会》是一首节奏抒情的乐曲,多以四分音符为主,重点是熟练掌握4/4拍节奏特点,学习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的叫声,借助图谱学念节奏。(重点)
2.认识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尝试用乐器打击节奏。(难点)
3.体验用乐器随音乐演奏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了解昆虫的叫声,蜜蜂、蛐蛐、蝈蝈图片。
2.图谱卡片,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
3.节奏卡片蜜蜂:xxxx|x---
蛐蛐:xxxxxx|x---蝈蝈:x.xx.x|xx---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利用情景游戏:邀请幼儿参加昆虫音乐会。
2.逐一出示蜜蜂、蛐蛐、蝈蝈图片,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通过情景“昆虫唱歌”,引导幼儿学习节奏型。
1.教师设置野外的情景“昆虫唱歌”。提问:蜜蜂是怎么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小蜜蜂的声音:嗡嗡嗡嗡/嗡----/2.追问:蛐蛐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二段,出示蛐蛐的节奏卡片:xx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蛐蛐的声音:蛐蛐蛐蛐蛐蛐|蛐---
3.再次追问:蝈蝈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三段,出示蝈蝈的节奏卡片:x.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蝈蝈的声音:蝈.蝈蝈.蝈|蝈蝈---
三、昆虫合奏会。
1.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蛐蛐、蝈蝈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碰铃;蛐蛐—木鱼;蝈蝈—响板)。
2.教师弹奏乐曲,前半部分集体合奏,最后两小节两种乐器进行合奏。
3.尝试用两种乐器合奏。
四、整理乐器。
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整理乐器。
昆虫呀昆虫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用序数词准确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蜜蜂、瓢虫、蚂蚁、螳螂、蟋蟀等贴绒教具各一,纸制5层的平面楼房一幢,1—5的数卡一套。
活动过程:
昆虫排第几。
请幼儿观察排成横排的昆虫。数数有几只昆虫,看看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其他昆虫排在第几。
将这组昆虫交换位置,继续判断它们的位置。
昆虫的新家。
教师出示贴绒教具,请幼儿说出昆虫的名称。
出示楼房,确定第一层的位置,引导幼儿说出其他的楼层数,并用1—5的数卡标出楼层。
以昆虫搬新家的形式,请幼儿运用序数词表示它们在序列中的位置。如蚂蚁住一楼、蟋蟀住二楼等。
教师或幼儿说某一昆虫的名称,让大家说说它的位置。
个别幼儿说出楼层数,大家说出昆虫的.名称。
请幼儿设法记住每只昆虫的家的位置,然后待幼儿闭上眼睛后迅速变化昆虫的位置。
请幼儿睁开眼睛,说说某某昆虫原来住在哪里,现在住在哪里。
与幼儿一起将昆虫送回原来的家,集体检查是否正确。
活动结束:
第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感知横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第二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感知竖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为了准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可让幼儿先确定自己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
平时可以利用体育活动排队的机会,让幼儿说说自己排在横排的第几位,竖排的第几位。
昆虫呀昆虫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森林里面要举办一场隆重的昆虫音乐会,有很多昆虫都要来参加,你觉得会有哪些昆虫会来呢?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昆虫呀昆虫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仔细倾听科学童话,了解内容,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3、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昆虫
2、趣味练习:正确地找出昆虫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昆虫
1、 ppt课件:昆虫
(蜘蛛、蚂蚁、螳螂、蚕、知了、蝈蝈、蜈蚣等)
提问:它们中那些是昆虫?
你觉得长得怎样的虫虫才是昆虫?
二、讲述:昆虫运动会,了解昆虫的判断特征。
1、教师:昆虫要开运动会,有哪些虫虫来参加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蜗牛、蜈蚣、蚯蚓和蜘蛛回去?
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3、出示毛毛虫
教师:毛毛虫来了,它能参加运动会吗?为什么?
为什么毛毛虫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
(再次完整欣赏故事,提示幼儿注意倾听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4、通过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
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
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
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
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昆虫呀昆虫教案篇5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干获得胜利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同学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俺发现俺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俺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俺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家长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
投影学习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他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经常忘了周围的世界.家长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俺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三、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俺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理念:
1、尊重同学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同学带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同学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发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课在尊重同学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同学充分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掌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不时引导,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时发展。
2、教会同学考虑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俺只教会同学阅读与考虑。”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样读中,引导同学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考虑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身的考虑所得。
3、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同学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同学的灵性!
昆虫呀昆虫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并能使用序数词表示6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能根据箭头标记从不同方向辨别物体的不同位置。
活动准备
一幢楼房、昆虫若干、幼儿每人一分作业纸、铅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昆虫排队,感知昆虫在序列中的位置
小昆虫们今天好开心啊,他们要搬新家了,他们排着队出发了。
1、看看谁排在第一?你是怎么看出来知了是排在第一的呢?看昆虫的前面有个红旗,我们数的'时候就要从红旗的方向开始数,从左往右数。
谁排在第五?蜜蜂排在第几?排在第四的是蝴蝶吗?(教师数时要强调第一、第二、第三……要求幼儿讲述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小结:无论昆虫怎么排队,我们都要先找到小红旗,超红旗的方向开始数。
2、(教师调换红旗的方向)走啊走,昆虫朋友发现走错了路,马上转了过来,现在我们来看看谁排在第一呢?谁在第五?为什么?
二、现在老师请6只小昆虫来排队去新家(教师请6位幼儿扮演昆虫),再请一位小朋友当小红旗。小昆虫们要看好红旗的方向开始排队哦
1、6只昆虫(幼儿)自由地朝红旗的方向排队。
师:现在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是怎么排队的?谁排在第一?蚂蚁排在第几?请排在第四的昆虫站出来?
2、6只昆虫(幼儿)走啊走,队伍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排在第一的谁?蚊子排在第几?
三、小动物搬新家:楼层的数法
1、昆虫走啊走,终于来到了新家,好漂亮的新房子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房子)房子有几层?第一层在哪一层?第二层呢?
小结:原来房子的层数是从下往上数的。
2、第一层和第三层是什么颜色的?粉红色和绿色分别是在第几层呢?
这么漂亮的房子,昆虫朋友可开心了。请一位小朋友来把6只昆虫朋友全部送回家,每层楼只能送一只昆虫哦!
3、请该幼儿说说蝴蝶住在第几层?(你们还发现哪只昆虫住在第几层了?)
四、幼儿操作
教师讲述昆虫住几楼,幼儿按要求摆放昆虫。
幼儿自由让昆虫住进新家。
请一位幼儿说说自己摆放的原因。
师:你是怎么摆放的?说说你的xx昆虫住在第几楼?
你找到xx昆虫住在第3层楼了吗?
五、现在请你们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摆放的
昆虫呀昆虫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察以及倾听活动,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兴趣,知道要爱护益虫。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昆虫挂图一张。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是昆虫标本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关注。
二、出示昆虫,或用实物展示仪放大昆虫标本,感知昆虫主要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
--教师: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爱吃什么吗?
三、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启发幼儿按照"动物名称--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讲述。
--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启发幼儿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昆虫?他们都有什么?
--教师: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的昆虫,例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一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例如:蚊子。
四、出示挂图,找一找藏在画中的昆虫。
--教师:今天有许多小昆虫来和我们捉迷藏游戏,他们就藏在这幅画里面,请大家找一找,有哪些昆虫?他们藏在哪里?
--教师: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你是一下子就发现昆虫的?还是仔细看才发现的?为什么仔细看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颜色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五、介绍几种关于昆虫自我保护的知识,认识保护色。
--教师介绍昆虫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幼儿了解昆虫会变颜色保护自己,这种变色白虎自己的办法,叫保护色。
--介绍几种常见的昆虫保护色。
①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②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③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有毒,不要伤害自己,如:瓢虫。
--教师扩展幼儿思路: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白虎自己的?
六、初步感知益虫和害虫。
--教师:在昆虫的大家庭里,对我们人类来说,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教师:你知道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蝴蝶在幼虫时有爱吃嫩菜等危害,但在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和观赏的益处。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昆虫?
使幼儿知道: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聚集是害虫无法无法生存,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杀和杀死益虫。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了解了昆虫的生长环境,体验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乐趣,他们具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昆虫呀昆虫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