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科学安排,教师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们思考和反思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是爱制作小编为您分享的了对外汉语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了对外汉语教案篇1
一、活动主题:
“冬至包饺子”亲子活动。
二、活动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为了让他们体验妈妈及家人劳动的辛苦,培养孩子爱妈妈的情感,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特开次活动。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包饺子的亲子活动,让幼儿了解饺子的文化,产包饺子的兴趣。体验劳动的.快乐,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营造节日的热闹、快乐气氛。
2、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3、通过亲子游戏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机会,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四、活动时间:
20xx.12.21(星期四)09:00——11:30
五、活动准备:
通知单、乒乓球、吸管、肉馅、汤匙、盛放饺子托盘、一次性桌布、箩筐
六、活动地点:
中二班教室
七、活动流程:
1、早上8:40——9:00家长签到(播放幼儿一日活动图片)。
2、班主任讲话,欢迎各位家长来参加这次的活动。
3、向幼儿介绍说明今天特色活动的内容:包饺子。
4、活动流程:
先欣赏包饺子的过程,请将饺子馅放入皮中央,如果你是第一次包的话,记住千万别放太多馅,不然肉会撑出来的,然后先捏中央,再捏两边,最后由中间向两边将饺子皮边缘技一下,这样饺子下锅煮的时候就不会漏了,最后将饺子整齐的放在上面。希望小朋友和家长都能齐心协力一起做出完美的饺子,(出示不同造型的饺子供参考)
八、包饺子前注意事项:
1、请家长带幼儿去洗手,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
2、因地制宜,安排好幼儿家长的座位。
3、家长幼儿教师随着音乐一起包饺子。
4、场地整理(自由洗手)。
了对外汉语教案篇2
一、设计初衷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冬至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圆、吃麻糍来表示全家团聚、庆丰年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厨具却很难做出口味地道的麻糍了,很多人对其传统的制作过程也已全然不知。冬至即将来临,利用现有的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制作麻糍,不仅能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气息,了解麻糍的制作过程,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劳动的快乐,激发幼儿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冬至与麻糍的意义,掌握制作麻糍的基本常识及制作技能。
2、能独立或与人合作制作麻糍,体会劳动的`快乐,激发爱劳动的情感。
三、客座教师:
章老师(以下简称“章”)
四、活动对象:
大班
五、活动准备
1.与客座教师联系,把制作麻糍的工具准备好。(糯米、芝麻、黄豆、红糖)
2.联系车辆。
六、活动过程
(一)教师交代活动目的及注意事项。
1.师:过几天就是冬至了,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吃麻糍,你们知道麻糍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幼儿:不知道)那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去参观麻糍作坊,好吗?
2.师:外出活动应该注意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注意安全、要排好队伍、讲礼貌,等等)
教师小结:外出时除了讲礼貌,还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到麻糍店,那儿人很多,很挤,小朋友要注意安全,还要跟好队伍,并要在老师指定的地方参观,不能随便乱跑。
(二)谈话,激发兴趣。
1.章:小朋友吃过麻糍吗?幼:吃过,很好吃。
2.章:你们还记得麻糍是什么样的?幼:圆圆的,软软的;黏黏的,外面还有粉;特别软,粘牙….
章:看来小朋友很喜欢吃麻糍,说得很棒
3.章:谁知道麻糍是用什么做的?幼:我奶奶说是糯米粉做的;可能是面粉做的,要搓圆…
章:今天,我就带小朋友去看一看麻糍到底用什么做,要用到哪些工具?
(三)了解麻糍的制作材料、工具及程序
1.捣米
(1)章:小朋友,这是什么呀?有什么用呢?
幼:好大的石头,中间有个大口,是用来盛水的吧!
章:这叫捣池,是用来捣米的。我们做麻糍先要将米蒸熟,再倒入捣池中反复捶捣,直到米粒全都一起为止。
(2)幼儿观看捣米操作情况。
(3)幼儿尝试、脑沁
(4)幼儿说说淘米的感觉。
幼:好重,抬不动;太累了,我们两个人也抬不动…
章:捣锤是用石头做的,有几十斤重!这些米就是谌着重的作用才能融在一起。
2.麻糍
(1)章:我们要将捣成的米团捏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麻糍。谁知道怎么把米团变成麻糍?
幼:用手搓;就像搓汤圆一样,先搓圆再压扁……
章: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章:揪一部分米团到人手中,捏出小块拉断。好吗?
(3)幼儿操作
幼:这米好黏,手都粘住了,很难捏;刚开始辖出夹垦圆圆的`,可是拉也拉不断,所以就变得长长的了;米团软软的像棉花,就是太粘手了……
3.滚豆沙
(1)让幼儿区别滚过豆沙和没滚过豆沙的麻糍的呸道。
章:你们来尝尝自己捏出来的麻团。
幼:淡淡的不怎么好吃。
章:这个好吃吗?(幼儿品尝)
幼:又香又甜。
章:所以做麻糍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滚上豆沙,这样味道才好,但豆沙不能滚太多,也不可太少,还要滚得均匀。
(2)观看客座教师滚豆沙。
(3)师幼共同尝试滚豆沙
4.幼儿品尝。
(四)小结。
师:小朋友,伯伯为我们做的麻糍好吃吗?
幼:好吃!
师:但是做出这么好吃的麻糍要付出很辛苦的劳动,你们刚才也看了章伯伯在捣米的时候流下的汗水,可见我们的粮食来的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不仅要爱惜粮食,而且要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五)延伸活动(回幼儿园尝试做麻糍)
师:小朋友,我们观看了制作麻糍的过程,现在我们也来做麻糍,让我们跟着厨房阿姨一起来做吧!
1.幼儿尝试制作麻糍。
2.幼儿品尝。
七、活动成效
孩子们在了解制作麻糍的过程中感到兴奋、新鲜好奇,表现得非常积极,每一环节都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认识传统工具,在体验到劳动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取得成果的不易。吃着亲手制作的麻糍,节日的气氛已悄然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今年的冬至对孩子来说一定意义非凡。
了对外汉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读:日、月、水、火、山、木、人、口,正确发出卷舌音:山(shn)、水(shui)。
2、通过对照阅读图文的形式,初步了解文字的起源。
3、在游戏中产生对识字活动的兴趣,增强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铅笔人手一只,实物投影仪。
2、各种报纸每人一张。
3、小黑板两块、红色粉笔两只。
4、已认识的字卡若干张,如:大、小、高、矮、笑、哭、前、后,小猫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猫捉老鼠》,复习、巩固已经认识过的汉字宝宝
1、(老师戴上猫的头饰)师:看,老师变成什么了?(小猫)现在,小猫我又要来捉老鼠了,你们会被我捉到吗?(不会)这么自信?那我们开始游戏吧!
2、游戏方法:老师转身背对幼儿学猫叫三声后再转身举起一张字卡,幼儿必须立刻说出字卡的名字并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做错者即会被猫捉住。 例如:“大”——幼儿两脚分开,两手侧平举。 “高”——幼儿踮脚两手高举。 “笑”——幼儿摆出各种表示笑的样子。 “哭”——幼儿小声地哭泣,如果声音过大,被猫听到也会捉住。
二、引导幼儿了解汉字的变化和发展。
1、师:刚才我们做了好玩的游戏,你们开心吗?(开心)今天,有许多别的字宝宝也想来跟我们一起玩,大家拍手欢迎它们出来。
2、师:这些字宝宝呀,它们还很害羞呢,躲在一幅幅图画里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幅图画。
3、(展示实物投影仪上的幼儿用书)师:看,这是什么图画?(太阳)咦!太阳里面会藏着一个什么字宝宝呢?(幼儿自由猜想)
4、揭开太阳图下面的一张“象形字”:大家看好了,太阳开始慢慢地变了,变成什么样子了?太阳又要慢慢地变了,看好,现在它变成什么样子了?
5、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太阳的三种变化,教师简单介绍“象形字”的由来与“现代汉字”的产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不会写字,如果要告诉别人一些事情,就会用画画的形式,时间长了,他们就发明了像“日”这样的象形字。而现在的人呢,越来越聪明,把字写得既端正又漂亮,就成了现在的汉字宝宝。
6、幼儿依次观察“月、水、火”的象形字由来与变化,进一步感知、了解文字的起源。
三、鼓励幼儿自己阅读图书,根据图画和象形字的提示,认读现代汉字,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及对文字的敏感性。
师:小朋友的小椅子下面都有一本书,上面还有许多这样从图画变来的字宝宝呢,请你们仔细地来看一看、说一说。
四、尝试认读汉字
1、教师逐一出示字卡,请幼儿认读,然后带领全体幼儿一起读两遍,并把字宝宝放在黑板上。
2、多种方式帮助幼儿认读:
(1)教师读字音,幼儿举字。
(2)幼儿扮演小老师。
(3)教师举字,幼儿读字音。
(4)打乱次序进行阅读。注意纠正幼儿不正确地发音。
3、引导幼儿理解词义,如“日”就是太阳、“口”就是嘴巴。
五、操作活动
“寻找报纸上的字宝宝”。 幼儿每人一张小报纸,一支铅笔,鼓励幼儿在报纸上寻找今天认识的象形字,并用铅笔把字圈出来,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六、开展组词游戏
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运用汉字。 例如:“月”可以组成“月亮、月饼、月光”等等;“水”可以组成“河水、喝水、开水、自来水、水滴”等等。对积极大胆参与组词游戏的小朋友给予表扬和肯定。
七、亲子游戏:
谁的红星多。 方法:幼儿分成两大组,准备两块小黑板,请两位家长朋友配合,通过老师举字卡、幼儿读字的活动方式,组织幼儿开展竞赛活动。凡是回答正确地一方,其家长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上一颗红星;如若回答不出来,就不得红星。最后,评出红星多的一方为胜利者,大家鼓掌祝贺。
八、幼儿操作活动:
描画汉字。 引导幼儿正确使用铅笔在田字格里进行描画汉字的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备注:如果活动过程太长,可以把最后一个活动安排在区域活动中去完成,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
了对外汉语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在动手制作汤圆中感受冬至的节日气氛。
2、知道冬至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简单了解冬至的饮食习俗。
3、尝试动手制作汤圆。
二、活动准备
1、课件准备:《九九歌》童谣音频及图片;“汤圆”图片;“汤圆”手工成品图。
2、材料准备:超轻黏土、卡纸剪成的纸盘。
三、活动过程
播放童谣音频及图片《九九歌》,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很特别的童谣,名字叫《九九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童谣中出现了哪些数字?
——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小结:这是一首描写天气变化的童谣,童谣中出现了一到九九个数字,所以叫《九九歌》或者《数九歌》。人们习惯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个“九”,冬至是一九的第一天。数完九个九之后,冬天结束,春天就来到了。
组织谈话,引导幼儿了解冬至,知道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冬至是个什么日子吗?
——冬至是哪一天?
小结:冬至又叫“冬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
出示图片“汤圆”,引导幼儿了解冬至的饮食习俗。
——冬至这天,你家会吃些什么?
——汤圆是什么形状的?(圆圆的)
——汤圆有什么颜色?(白色、红色、黄色、紫色……)
小结:冬至这天,各地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习惯。南方地区有冬至吃汤圆的习惯。
出示手工成品图,播放童谣音频《九九歌》,发放材料“超轻黏土、纸盘”,鼓励幼儿动手制作汤圆。
(可根据风俗习惯将汤圆换成饺子)
——我们一起动手来制作好吃的汤圆吧。
——我们可以用各种颜色的超轻黏土制作汤圆,还可以把汤圆搓成你喜欢的形状。搓好的'汤圆要放在纸盘子上哦。
温馨提示:童谣《九九歌》的内容不要求幼儿理解,教师在讲解内容的时候不宜太深入或时间太久。
四、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
在美工区,投放材料“超轻黏土”,鼓励幼儿动手制作饺子。
2、日常活动
将幼儿制作好的汤圆装饰在班级的美工区内,供幼儿欣赏。
了对外汉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节以及冬至节的来历。
2、感受绘本故事中冬至节的习俗。
3、让幼儿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活动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3、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播放《节气歌》播放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讲述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3、引出绘本故事《冬至节》
二、通过绘本故事说冬至由来
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又称为“冬节”。
三、说冬至传说、习俗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传说二:冬至吃狗肉。传说三:冬至南吃饺子北吃馄饨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
(2)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
(3)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
(4)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
四、游戏活动
用纸黏土制作饺子和汤圆,感受冬至节的氛围
了对外汉语教案篇6
第四课
购物(1)在商店买东西
教学对象: 课程名称:
所用教材:初级汉语课本 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生词。能运用相关其中的部分生词进行对话,能流利地朗读或背诵课文,能较准确地独立完成练习,能就买东西为题,编写出简短的对话并用于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生词、课文
听两次课文——第一次由教师以较慢语速念诵,让学生边听边看,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第二次放录音,以日常语速进行适应训练,学生可以默默跟读。1.生词:①领读两遍拼音。②对部分发音难得生词重复教读。③讲解部分复杂生词。
2、一些:①表示数量少。犹一点。②表示不止一种或一次。“些”表示不定的数量:③一些、某些、些微、些许。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的程度:病轻些了。3。“块”:①整体的一部分,如一块布,一块石头等;②中国基本货币单位,如三块钱。
4、“支” ①用于计杆状物品。如:一支笔,一支枪;②用于计队伍等,如:一支军队,一支文化队伍 ;③用于计歌曲、乐曲等。如:一支歌,两支乐曲 ;④用于计电灯的光度,即电的功率的瓦数。如:25支光的灯泡。
5、“瓶”是借用名词做量词,一般修饰用瓶子装的液体物品。如两瓶啤酒,一瓶醋等。
6、“种” ① 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人种。种族。② 量词,表示类别、式样,如种种,两种人等。③指胆量或骨气:有种。没种。
7、买和卖的区别
其中对个别生词“支”、“种”拓展动词的用法。
8、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让学生遮住拼音自己读汉字 教学难点:
1、量词“一些”、“块”、“支”、“种”的用法
2、代词“什么”、“多少”、语气助词“吗”的用法
3、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表达法
4、百以内的数字表达法 教学方法:
1、学习生词时,采用预习、跟读、重复练习
2、学习课文时,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朗诵,进行对话
3、学生两人一组自己练习
教学环节:组织教学 学习新课
课文中的重点词型用法
1、“您想买什么?” 代词“什么”
①表示疑问,在句中可以作宾语。指所要问的事物,如什么人,干什么,说什么呢?
②表示不定指,如什么时候来,有什么吃什么。
③用疑问词表示不满、惊讶等,如这是什么话,这是什玩玩意儿。
2、“一共多少钱?”
①代词,指数量的大小,如你们班有多少人?
②或多或少,如这句话~有点道理。③稍微,如一立秋,天气~有点凉意了。
3、“请问这儿买文具吗?”
①助词,表疑问,用在一般直陈句尾,如昨天布置的事办了吗?
②助词,表示含蓄的语气,用在句中停顿处,点出话题,如这辆汽车吗,早该报废了。
4、“二十三块六毛”“二十四块零五分”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口语里常说“块”“毛”“分”。人民币是十进制的,一块等于十毛,一毛等于十分。最后一位的“块”“毛”“分”可以省去不读,但是如果中间有两位以上的零,则最后一位的“块”“毛”“分”必须说出来。如①元,读作五十块零二分;②元,读作五十块二,但是现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分”的概念,只用作计数单位。
5、百以内数字的表达法
汉语是十进制位法来称数的。
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一百 0 1 2 3 4 5 6 100 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生词的发音,讲解完课文请学生来朗读对话。通过对全文的理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文章大意(以短文的形式,上交一篇小短文)
教学步骤:
1、发音训练
请学生发音,纠正其读音,教师教读学生一遍。个别重要韵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多加练习。
2、声调和语调
请学生读一遍,教师教读学生一遍。
3、应答练习
请同学上讲台两两一组进行问答练习。
5、交际训练
①情景对话一:商店购物(学生上讲台自编自演,台下学生点评)
②情景对话二:物品交流(同上)
教师对表演同学进行点评,强调部分细节
了对外汉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对朗诵诗歌感兴趣,进一步体会冬至日的节日特点。
2、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景和意境,并用相应的表情、语气表现诗歌。
活动准备:
有关于冬至节的认知与理解。
活动过程:
1、教师朗诵儿歌冬至节2—3遍:幼儿欣赏。
2、幼儿朗诵冬至节
3、鼓励幼儿个体朗诵冬至节,根据幼儿情况实施给予鼓励及表现建议。
活动延伸:
活动区时间,美工区的幼儿可以自主为冬至节儿歌配上自己想到的绘画作品。
活动目标
1、了解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节以及冬至节的来历
2、感受绘本故事中冬至节的习俗3、让幼儿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活动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3、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播放《节气歌》播放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讲述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3、引出绘本故事《冬至节》
二、通过绘本故事说冬至由来
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又称为“冬节”。
三、说冬至传说、习俗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
传说三:冬至南吃饺子北吃馄饨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
(2)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
(3)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
(4)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
四、游戏活动
用纸黏土制作饺子和汤圆,感受冬至节的`氛围
活动延伸
1、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2、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冬至节微反思:
通过此次绘本故事《冬至节》的活动,幼儿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感受了爷爷给孙子讲述冬至节的爱意,并且学会了九九歌,感受了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本次活动幼儿主要作为倾听者,在延伸活动中将让幼儿进一步参与到活动中。
了对外汉语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