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白居易读后感7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读后感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想要写好读后感一定要认真读懂名著,以下是爱制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池上白居易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7篇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篇1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

在他任杭州刺史期间,由于他为官清廉,再加上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此深受杭州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三年后,白居易辞去官职,告别杭州人民,回到家乡。

一天,白居易吃过早饭走进书房,很自然地拿起书桌上两块从杭州天竺山的石头观赏起来。看着看着,猛地他心头一震,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感到很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满含自责的诗句。恰在此时,他的朋友刘禹锡登门拜访。他俩一见面便亲热地交谈起来,本来还在深深自责中的白居易全然忘却了刚才的事情。

刘禹锡临走时,一眼看见书桌上的那首墨迹还没有干透的诗,吟诵后很诧异地问白居易:“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还写诗责怪自己,不值得,不值得!”说完摇摇头。白居易却不这么认为,他意味深长地对老友说:“是啊,区区小石头说明不了什么。可它是杭州人民的石头,也仅仅属于天竺山,我怎么能据为己有呢?再说,倘若每一个来天竺山游玩的游客都把天竺山的石头带回家,那哪里还有天竺山秀美的景色呢?虽说当时我只想把它们带回来作纪念,现在看来就像是我贪污了杭州人民的千两黄金,怎么不让我感到自责呢?”一席话说得刘禹锡连连点头。

为人要自清,为官当自廉。带回两块石头对于常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在白居易眼里却关乎天竺山的秀美景色,关乎一个人为官之道。白居易这种“慎微”的律己精神,不仅使刘禹锡折服,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篇2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诗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聪慧,十六岁来到京都长安。为了提高写诗的水平,曾亲自去拜访享有盛誉的老诗人顾况。

顾况是位性情开朗的人,初见白居易其貌不扬,再一看他送来的诗稿上的落款:居易,便开玩笑说:你叫居易,长安这地方米贵,居住起来可不易呀!

老先生边笑边翻白居易的诗稿看,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心中一动,赞叹道:“好诗里好诗!”又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般好诗,在长安居下去,也不难了。”

白居易初到京都,便崭露头角,并非偶然。他是一位极勤勉的青年诗人。据他写给元稹的信记载,他从小立志“为云龙,为风鹏”,干一番事业。为了实现他的宏图,他“苦节读书”,白天学习做赋,夜晚刻苦读书,中间抽时间学作诗,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由于念书吟诗太勤,口舌磨出了疮;由于日夜秉笔挥写,臂肘磨出了硬茧;由于埋首案犊,身体显得清瘦,由加熬费精力,未老而齿衰发白,由于读书太多,眼睛常常发花。他虚心求学,“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

一年春天,白居易与元棋等人一起骑马游春,两人以对诗为游戏,你一首,我一首,竟然自“皇子破”至“昭国里”二十里之间,途中不断地此唱彼和。一起游春的好友樊宗宪、李景信想插话、吟诗,也没有机会。他们对白、元的诗才真是赞佩不己。

对此,白居易发了一通感概。他说:理解我的人把我当作诗仙,不理解我的人把我当作诗魔,都有道理。劳苦精神,化费气力,连朝接夕,不知其苦,这不是魔是什么?花时宴罢,月夜酒酣,一吟一咏,不知老之将至,即使是以弯鹤当马遨游于海上仙山,也比不过这种生活的欢乐,这不是仙又是什么?

是的,自居易可以称之为诗仙,又可以称之为诗魔。诗仙是由诗魔变来的,而其法门便是勤奋、刻苦,再加上由勤奋与刻苦而产生的诗的灵感。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篇3

生活总是在继续,为了生存,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女从生活的顶点掉到了底部,曾经的一曲红绡不知数沦为无管弦之声,这大大改变 了 她的音乐风格,使白居易也听之忘归。“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从而造就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普天之下,茫茫大众,谁能事事顺心如意?这个社会可怜的'人很多,俗话说的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表面上不说而已,其实谁又知道他们内心的痛苦呢。这个社会就像鲁迅先生讲的那样:人吃人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我们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我们,如果你一味的埋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脱离社会,那么你最终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自我拓展)我也是社会中不受人关注的那一类人,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但是这17年来,敢说已经经历过一番了(虽然阅历尚浅),从家庭纷争到中考失利,再到经历生死离别……这种种痛苦更与何人说?我曾经跟我的同学说我已经看破红尘了,要出家当尼姑,要隐居山林……同学也开玩笑说等到你当上了学习部部长,千万别把部门经理得像个尼姑庵;有的也说语文好的人是这样的,脑子里总是想的与别人不同……

唉!人在江湖飘,怎能不挨刀,有的说说便行了,还是好好把握每一天吧,要不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了?呵呵……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篇4

?琵琶行》写的是唐代诗人,美元和多年的诗。白居易字母词的东西,违反强大,被贬为江州司马,今年秋天上著名的旬阳河,感伤不已,所以诗的琵琶演奏的人。

作者创建了一个高度侮辱,演奏琵琶的女人的典型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同一个世界的人见面,为什么熟人”的意向。染料铺叙事层,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以了解清洁,婉转流畅。

这首诗是分为五个部分。书面江边游客从第一款,指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一个典型的环境和气氛渲染描述,出现以下字符和展开,进行必要的的艺术安排。其次介绍了琵琶女高超的艺术境界的创造。热情赞扬诗人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效果,人们的生活经验,铺平了道路做准备。琵琶女的生活经验写的自述第三段,在音乐的愤怒和遗憾的是美国的字符来表达他们的不幸和同情她的琵琶女诗人。撰写第四段和不幸的女人琵琶同情他的不幸被放逐的抑郁和愤怒,揭示楚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审查作家琵琶,悲伤已经泣下沾衣。

诗歌开始看到访问者江头,告别悲伤难过和萩秋花瑟瑟,“场景描述的丰富功能,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气氛充满悲剧。抑郁降级,悲伤的别离,荒凉的环境,景观荒凉,所有这些使环境,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但也为字符播放,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然后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细腻的笔触,在缓慢运动的犹豫,女人弹琵琶,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端庄,矜持,充满了剧烈的疼痛琵琶艺术家形象的描述性质。

这首诗的深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是聪明的,诗人的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和诗的战斗精神的现实的强烈批评,表示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不仅是个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诗与对人民高度的亲和力。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篇5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篇6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篇7

夜晚,满天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就像是文学史上一颗颗闪亮的明星。有浪饮酒舞剑的李白,有忧国忧民的杜甫,有纵情山水的王维,但我觉得其中最闪亮的那一颗应该属于那位最受欢迎的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少年时期勤奋好学,那首我们最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在少年时期写的。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他特地到长安准备拜大名人顾况为师。他拿着自己的诗歌拜见顾况,不过顾况一开始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嘲笑他:“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他对白居易说:“你要想白白居住在这天子脚下可是很不容易的啊!”但是当顾况翻到白居易写的那首诗时却被深深地震撼了,情不自禁地拍手赞道:“好诗!好诗!”之后,有名师顾况的指导,白居易写的诗歌更加优秀了,白居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

白居易虽然不像“诗仙”李白那样有传奇的经历,也不像“诗圣”杜甫那样有沉郁的心情,更不像“诗佛”王维那样有淡泊的心境,但是他却有像咒语一样让人着魔的魅力,他的“诗魔”之称当之无愧。他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他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写出了对朋友的离别之情;他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他的诗句不但写出了自己生活的乐趣,更写出百姓生活的苦难。这就是令全民爱戴尊重的白居易,他也是我的偶像,他的勤奋、他的博学、他的善良都是我学习的目标,指引我在求学的路上勤奋前行。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课外阅读读后感7篇

读后感读书小心得7篇

《提醒幸福》读后感7篇

《冠军》读后感7篇

英文读后感优秀7篇

伤逝读后感800字7篇

《好家风》读后感7篇

课外读后感500字7篇

风声读后感500字7篇

上读书馆读后感7篇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池上白居易读后感7篇】相关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