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写心得体会,大家自身的写作能力一定都有所进步,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自身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爱制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芒种桥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芒种桥心得体会篇1
“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掌灯夜插秧”,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民要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所以“芒种”又称“忙种”。作为一名工作于西南边陲、高原西藏的基层党员干部也是如此,值此时节,一方面要忙着收获,收获辛勤“耕耘”带来的喜悦;另一方面要忙着“播种”,脚踏实地再次种下“爱国敬业、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的“种子”。
种下“爱国敬业”的种子,争当像“胡杨树”那样保家卫国的边疆卫士。成年的胡杨树,其纵向根系可达10米,横向的根系长度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100米。其根须透过干燥且厚的沙石层,牢牢扎根在热土层上,那片热土上有它赖以生存的水分、养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西藏,我们要播下胡杨树一样为祖国守卫边疆的“种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热土层”,从中汲取我们所需的“水分”“养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群众,要始终把各族人民当成我们汲取力量的“热土层”,将自己的“根须”深深扎在人民群众这片热土地上。往“深”里扎,扎到最基层,多走泥土路,广闻乡土情;往“实”里扎,融入各族群众中,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一棵胡杨树能牢固一亩沙地,成片的胡杨林,则能挡住狂风飞沙。在西藏,我们首先要发挥自身这个“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敬业工作,服务一方百姓,守护一方土地。其次,要有“聚木成林”的思想,把自己这个“点”融入到“胡杨林”这个面中,通过集体的巨大作用,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沙林”,守护好边疆国土。同时与各族人民一道努力发展经济,实现把“雪域”变“绿洲”的理想。
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收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相拥的民族感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伟大的祖国,是中华儿女共有的锦绣河山;民族复兴的梦想,是56个民族共同的奋斗追求。在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70年来,民族团结就像阳光,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汉、藏、回、门巴、珞巴等各民族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和建设西藏,建立了深厚友谊。作为工作于这片热土的党员干部,心中要始终种好、种实“民族团结”这粒“种子”,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团结。独木难成林,百川汇大海,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群策群力,共筑钢铁长城,守护好祖国边疆,让外部渗透势力无处遁形,让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放心;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同行复兴路,为西藏的和谐稳定、繁荣富强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尽一份心、添一股力。
种下“艰苦奋斗”的种子,锤炼像“格桑花”那样高原绽放的奋斗精神。格桑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在藏族同胞眼里,格桑花是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花。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藏工作要面对“海拔关”“气候关”“语言关”的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这几关关关艰险、关关难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西藏这片热土上,我们要种下格桑花一样艰苦奋斗的“种子”,不怕冰封雪飘、不怕风吹日晒、不怕高原缺氧,发挥自身优势,用宝贵的精神迎战各种艰难险阻,始终秉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绽放在西藏的山山水水,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把西藏点缀得更加稳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芒种桥心得体会篇2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宋代楼璹《耕图二十一首·拔秧》中描写的正是芒种时节的农忙景象。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蕴含着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道理。
待人接物——不露锋芒。徐悲鸿曾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党员干部是一种身份,是一种责任,不是有傲气的理由。我们党来自人民,党员干部待人接物要不露锋芒,切不可自我感觉“高人一等”。要始终带着平常心、感恩心对待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如果锋芒毕露,必然高高在上,最终会背离群众、蔑视基层、误入歧途。
思考问题——析毫剖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挑战。如果不能深入分析问题,便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党员干部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梳理个别问题找到普遍规律,析毫剖芒、直抵根本。党员干部思考问题要先一步、深一层、高一度,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决问题才会得心应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布衣芒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不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要努力获得精神上的富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粗茶淡饭未必就比山珍海味逊了颜色,布衣芒屩未必就比锦帽貂裘弱了气质,青瓦小院未必就比豪宅广厦低了格调。党员干部要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注重追求内在的丰富,不能为外物所累。
能力提升——种学绩文。处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对党员干部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被淘汰,必须要与时俱进提升能力。这就需要党员干部保持知识恐慌,勤于学习、坚持学习,坚持向书本学、向基层一线的同志学、向群众学、向同事学,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不懂得知识的更新、不注重学习、不懂得积累,如何能适应新时代?如何能建功新时代?
选人用人——蓝田种玉。千秋大业在用人。玉要种在蓝田,人才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选人用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搭建平台,根据干部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岗位。要涵养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真正选好人、用好人,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加油助力。
养德修身——种麦得麦。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尚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政治素养。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党员干部如果不修身养德,如何收获幸福的人生?党员干部要把立德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带着过硬的德行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芒种桥心得体会篇3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芒种时节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芒种的到来标示着又一轮农忙,因此,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也正全面推进,做好两者的统筹衔接,确保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芒种三候”来助力。
一候螳螂生,播人才振兴之种,以螳螂之勇壮大乡村振兴主力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将人才之种洒满乡村大地,让不畏困难的勇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一是“优秀人才”回引。精准对接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各类资源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二是“专题培训”提能。扎实做好农民提能培训,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脱贫奔康示范户;宣传好党的政策、普及好致富技能,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致富本领。三是“人才下乡”援助。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转化成果、创新创业。紧扣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统筹选派科技人才,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资源向基层汇集、力量向基层集中。
二候鹏始鸣,播产业振兴之种,以伯劳之声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不竭动力,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让产业致富的歌声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一是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因地制宜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思路,实化细化政策措施,合理布局种养区、加工区、旅游区。二是注重“三产”融合发展。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有机融合,即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和电商产业,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增收。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积极构建产业联合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组建“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的利益联盟,形成分工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三候反舌无声,播组织振兴之种,以反舌之沉潜点亮乡村振兴主战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已基本完成,接下来要全面谋事做深改革“后半篇”文章,以组织振兴保障乡村振兴。一是要筑牢战斗堡垒。积极加强“班子建设好、党员管理好、组织生活好、基础工作好、制度落实好、作用发挥好”“六好”党支部建设;建立以村党组织为主导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强化村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二是建强骨干队伍。抓好村两委会、村党务工作者、村党员队伍三支队伍,努力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骨干队伍。三是强化保障激励。通过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提振基层干部精气神凝聚合力,让组织之家点亮乡村振兴路。
芒种桥心得体会篇4
6月5日,又到一年“芒种”节气。“芒种”本意指“有芒之谷可以播种”,而老百姓习惯将其谐音为“忙种”“忙着种”。笔者是80后,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自童年时便和父母一道亲历芒种前后的繁忙和辛劳。如今虽已不务农事,但每到这个时节,总是免不了多一点感悟与思考。
“稼穑艰难,粒粒辛苦。”芒种是农家最忙最辛苦的时节之一,正所谓“芒种芒种,忙收忙种”。记忆里,这段时间父母都要忙到天黑时方才回家。母亲的头发上会沾满秸秆碎屑,父亲脸上、衣服上会溅满泥浆,常会累得顾不上清洗便草草睡下,第二天天色未明时便又下田去了。到了周末,我也会和父母一起下田。收油菜籽,收红花草籽,收麦子,犁耙,沤田,拔秧,插秧……那时的我,也常会抱怨,农活好像永远也干不完。但也正因为经历过这些,我更懂得农民不易,稼穑艰难,也更懂得珍惜一丝一缕、一粥一饭。现在,虽然很多农村都已实现机械化,收割与播种相对轻松了一点,但农民依然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我总觉得,对粮食的浪费,便是对农民,对我父辈们辛勤汗水的亵渎。我们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之风,也正体现了对民力的珍惜,对劳动人民最真切的体恤与尊重,不是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谚语说“芒种不种,过后落空”,我特别理解父母为什么忙日忙夜地赶收赶种。那时,我家人口多,我的前面还有五个姐姐。是父母亲用勤劳的双手,依靠五亩多的田地,养活我们,供我们读书。也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在上世纪90年代,我家就成了传说中的“万元户”。我很清楚,家里的每一点收获与积累,都是父母与姐姐们用汗水换来的。没有耕耘,何来收获?现在,我总是努力把工作做好,用工作实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来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对于额外的荣誉和物质,我从来不敢贪求。习近平同志曾说,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我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便是我要传承和弘扬的家风之一吧。
“时不我待,莫误天时。”记忆里,芒种插秧总是很赶。据说,是因为芒种前和芒种后插的秧,收成会截然不同。也有古谚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农事如此,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耕种讲“天时”,指的是气温、雨水、阳光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我们工作中也要讲“天时”,比如上级重视、时间节点、工作条件、发展机遇、人民群众的期盼与支持等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便是提醒我们要赶时间、忙起来,将个人的忙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不要辜负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大好年华。
?诗经》有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我们党员干部,要把每一天当作自己的“芒种”,懂得珍惜,学会耕耘,不懈奋斗。如此,方能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期盼,不负美丽韶华。不要等到秋风落叶,对着荒芜的田野喟叹:“我的收获在哪里?”
芒种桥心得体会篇5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又是一年芒种时,又是一年收获季。芒种,既是播种,也有收获,播种希望,收获喜悦,小小的节日,却蕴藏着大智慧,值得每个基层干部用心领悟。
以“芒种忙种”的敬业精神辛勤耕耘、挥洒热血。“春争日,夏争时”,芒种即是忙种,是一年之中最忙的季节,北方收割麦田、南方移栽水稻,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忙碌,不同的忙碌却有相同的心绪。山野田间,面朝稻田背朝天的人们,双脚踩在田水里,双手将秧苗插进泥巴里;金色麦田里,拖拉机欢快的突突声,在烈日下奏响,激荡出农人积攒已久的心声。这一切,都展示着中国人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在基层工作的我们,也应像他们一样,热爱脚下的土地,认同当地的文化,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以务实的敬业精神扎根基层,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辛勤耕耘,挥洒热血,让群众受益,让青春无悔。
以“忙而不盲”的谋划意识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小满赶天,芒种赶刻。”梅子黄时,细雨沥沥,正是播种好时机,时机到了,便一刻也耽误不得。辛勤劳作的农人们,早早谋划,提前准备,以便在最好的时机完成“忙种”。俗话说,一粒种子,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忙而不盲”的谋划意识被“芒种”这个节气诠释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不是更需要这样的智慧吗?基层干部,是基层工作的决策者、践行者、指导者,是基层工作的“火车头”“助推器”,面对工作,全局意识的战略眼光不可或缺,做事要有前瞻性,学会站在“高处”想问题,及早谋划、有的放矢,才能做到“忙而不盲”,才能让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才能更好实现既定的目标。
以“忙而有获”的责任意识尽职尽责、披荆斩棘。“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风儿轻抚,金黄的小麦翩翩起舞,农人们在田地里累着、忙着,却也快乐着、幸福着。凝视着饱满的麦穗,农人们脸上笑靥如花,喜悦和汗水相映成趣。从播种、到收获,从青绿、到金黄,是一种期待、一种守望,也是一份责任,凝聚着农人们的心血、蕴含着农人们的岁月。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们,又何尝不饱有这样的期冀呢?在这片梦开始的地方,我们与基层群众不期而遇。对我们来说,工作恰如播种,而群众,就是期待、也是责任,只有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才能感受到时光的美好,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对农人们来说,脚下的田地,是他们奋斗的源泉;而对我们而言,基层就是我们施展的舞台。“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奋斗路上,我们要怀着一颗炽热的心,以“芒种智慧”为伴,以勤奋好学为伍,在平凡的基层书写不凡的华章。
芒种桥心得体会篇6
“芒种”乃一年中第九个节气,预示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种”字,是谷类作物准备播种的节令。“芒种”的二字谐音“忙种”“忙中”,既表明一切作物都需“忙种”,也表明各类人都处于“忙中”。几近年中,承上启下,“芒种”是实现全年目标的一道重要分水岭,广大年轻干部作为“生力军”“新力量”,更应凭借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优势,主动加压、自我压担,“芒种”作乐。
“芒种”有乐,需永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求真务实。
年轻干部的成长就如同在登山,初至基层农村可能会被眼前的新奇和心中的热血裹挟着,摩拳擦掌渴望干成一番事业,但当激情退却,各种考核、任务袭来时,需戒除“歇歇脚”“松口气”的疲软心态,用一如既往的努力与拼搏,继续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对年轻干部而言,成长更像是一场逆流而上,正所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一旦放松了要求,忘却了奋斗,就必定会为浪花所“淘尽”。必须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在坚持学习中,不向光阴惰寸功。在“打怪升级”中,注重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充盈知识存量,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芒种”有乐,需常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心境。
怀一颗平常心,“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始终牢记“个人得失为小,组织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保持阳光心态,勤于反思,常怀律己心,常思己不足,而不怨天尤人。面对复杂繁琐的任务时,要做到不厌其烦,用一颗“古井无波”的心,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用锲而不舍的执着和精益求精的追求,透过事情的表象发现本质,总结出普遍联系的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更要善于抽丝剥茧,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挑准复杂问题的“麻筋”。
“芒种”有乐,需具备“花开堪折直须折”的当机立断。
断去“瞻前顾后”的拖泥带水。当前,脱贫攻坚还未获全胜、新冠肺炎疫情未能清零、农村产业发展未尽全功、外贸出口尚有阻碍。新形势下暴露出很多新问题亟需年轻干部解决,一味地畏葸不前、遇事逃避、犹豫不决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问题新旧叠加,愈积愈多。断去“心猿意马”的非分之念。少一些心浮气躁,多一些理性探讨;少一点浅层宣泄,多一些深入思考;少一些利己算计,多一些规则观念。在提升站位中“去迷茫”,在找准定位中“去杂念”,在立足本位中“去懈怠”。
转眼一年光阴已至中点,距离晒出全年“成绩单”的日子更近了。年轻干部肩上的责任重了、压力大了、任务多了,但也充分给了广大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宝贵机会。只有常拂“思想灰尘”、常除“心中杂草”、常修“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实现“芒种”有乐。
芒种桥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