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作文能够展示我们的观点独到和见解独特,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不断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爱制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杜甫的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谈杜甫的作文篇1
你出生在唐代河南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好读书,才华横溢。时逢开元盛世,国家兴盛。而你胸怀大志,豪情满怀,想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你不畏艰险,爬上了泰山之巅。站在山峰之上,俯看群山它们竟显得如此渺小。于是你即兴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了。一切,都变了……
壮志凌云的你不得不跟随时代的洪流走上逃难的道路。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你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啊!自己已漂泊异乡,却还在为像你一样的寒士们思虑,何等忧国忧民!
无意瞥见达官显贵多得吃不下的酒肉烂掉,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那些街上活活被冻死、被饿死的底层民众。于是你又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慨叹。
你想帮助穷苦人民,却苦于势单力薄,在那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单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状况,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想到此,两行热泪滚滚流下。多年漂泊着,看着寂寥空旷的国家,萧条惨淡的社会,这一切都让你黯然神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忧民的你,触景生情,感叹着世界种种,提笔写下绝唱千古的诗句。
或许,你没有谪仙李白的雄起飘逸;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亦没有苏轼旷达豪放,你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与忧伤。但在我眼中,你是一位爱护百姓,思寄祖国的“英雄”。
谈杜甫的作文篇2
历史的天空风云起伏,悠悠变幻五千年。五千年的岁月,多少人和事都匆匆淹没于历史的风烟中。
而你,佝偻着腰,徒步走过唐朝的盛世繁荣,再到纷乱衰颓的中唐,你细数着人民的辛酸泪水,忧虑着国家的兴亡安危。你,没有李白的豪情万丈、敢爱敢恨。李白的洒脱,你没有,因为你的心连的是处于烽火之年的千万百姓,你,拿得起,却放不下。
当你回到羌村,看到那苦于生活压迫的乡村父老,你含着泪,用你那饱蘸叹息沉痛的笔写下“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充斥在你心中的,是心酸与无人知晓的悲痛。
你,用你的眼睛深入人民最底层,你用你的笔,对准,定格,调焦,然后呈上一张百姓疾苦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你发出的不平之声。
你,拄着拐杖,看着大风吹去屋顶的茅草,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想到了无数个如你一样的贫寒的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不能实现的理想。
我常想,你若是一叶孤舟,那么那条系住你的铁索就是人民。你,不是陶渊明,所以你不会适然放手,看着那纷乱的土地愈离愈远。因为什么?因为,你是杜甫!
你,似乎天生就是为人民而生,为百姓而活,因百姓的疾苦而心酸而痛苦。
杜甫,我想对你说,如果当初你放开了百姓,你,会怎么样?
谈杜甫的作文篇3
杜甫草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春日里,这里弥漫着平和与清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亭隐于竹林之中,我一眼便瞧见了它。
一览亭,灰白的瓦片齐齐地铺在深红的亭面上。没有阳光,显得灰蒙蒙的,亭边柳枝摇曳。我不禁笑道:“阴森森的,不会是用来锁妖的吧?”同学们也一边跟着我笑,一边胡编乱造这亭的历史。也是,如此灰暗之景,难免让人有些不正经的联想。
我们进到“锁妖塔”下,里面依然是灰蒙蒙的,我又想说笑,怎想到所有人都沉默着。我看向同学,怎知他们也紧闭着嘴,面色庄严,不肯开口。我将话咽下,静静地参观起来。在我看来,里头不过是些无聊的文物,我却一直莫名沉默着不敢打闹。
过了一会儿,终于出来了,我跳出来长吸一口气,好象脖子里一直卡着的鱼刺终于咽下了。我回望一览亭,心中叹道:又不是活物,为何有这样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或是它自有的高贵,或是人们心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重爱惜……
太阳出来了,洒在一览亭上,那一刹,仿佛放大镜聚焦一般,亮得有些刺眼。我睁开眼,亭面的深红变为大红,瓦片洁白得发亮,一切都缓和下来,空气里漫着平和的暖风!
我望向亭尖,针一般的亭尖明亮得耀眼,那一刻真的——好美!
一览亭的灰暗源于它的冷漠,而那一刹的光亮,却又让它美丽。清明草堂踏春,我发现了一览亭的美,在灰暗的反衬下,它也许更美!
谈杜甫的作文篇4
成都,浣花溪畔。
凛风呼啸,骤雨倾盆,他的茅草屋摇摇欲坠,他却在风雨中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千多年过去了,他的夙愿似乎还未彻底实现。
只是,杜甫之后再无杜甫,老了一片苦心,碎了一纸愁情。
“诗人”本应是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词。你看李白,他想成仙,便吟诵“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赏山游水,也豪情四溅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他哪怕有一点郁闷孤寂,就会高举酒杯浪漫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将诗人的浪漫飘逸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已经羽化成仙。陶渊明仕途失意尚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乎进退都不曾伤筋动骨。
而同为诗人的杜甫,却偏不如此,既不欲成仙自娱自乐,又不甘自守清高,他心系苍生,只想着社稷,宁愿背负着太多太多的疾苦,与个人肤浅的快乐绝缘。
杜甫年轻的时候,理应也有诗人的洒脱。他曾北游齐赵,南下吴越。登山则情满于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观水则情溢于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望日则寄情于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听雨则情融于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或者说,那时的杜甫,还只是个诗人。
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不想宏图未展竟奔走流落,投诗自荐却尽受冷遇。寓居长安十年,看尽人世悲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抛却了作为诗人的小情怀,真正地走进民间,他渴望的不再是卓越政绩,而是一座能容天下百姓的楼宇。
或许,他偶尔也会想起十二年前,与李白初遇洛阳的情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是否让杜甫羡慕?羡慕他“飘然思不群”,羡慕他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羡慕他“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羡慕他沐浴了盛唐的芬芳?而这所有的一切,杜甫都无缘享有。
继而安史之乱爆发,他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却只能在兵荒马乱之中寻求安身之所。或许正是那些日子,逐渐将杜甫雕琢成今天我们熟知的杜甫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
我看到了杜甫蘸着泪与血,在残垣断壁上挥洒着自己的愤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时的杜甫怕已白发苍苍,步履维艰。他守着成都的茅屋,自始至终都不曾忘记天下百姓。
杜甫生活的地方,如今被叫“杜甫草堂”。十年前,年幼无知的我也曾游览于此,只是看到的不是茅屋,而是300亩园林,雕廊画栋宏伟气派。我们早已看不见杜甫曾经的苦难,他的负薪采栗、食不果腹早已被茂密的竹林、被小园香径所抹去。唯一没有背叛杜甫的,只有那流传千古的文字。
我想起了一句话“不惊扰便是尊重”。杜甫的精神,必永存于那破败的茅屋中,注视着星移斗转,期盼着天下太平。我的思绪离开了杜甫草堂,想着一千多年前杜甫离开这里,沿江而下,辗转流离,以舟为家,最后带着无尽的忧愁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又无力改变的世界。
谈杜甫的作文篇5
浩大的诗歌王国,才华横溢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他的破茅屋被风吹走茅顶时,杜甫还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的话,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和火热的希望,多么大气!尽管他一生过得艰难,尽管他遭受了无数挫折,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无论何时,他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涕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把杜甫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和即日回到故乡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显现出来。杜甫虽然苦,虽然穷,但他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尤其听到故乡收复的消息,几乎要飞回故乡。他的爱国心是炽热的,是值得肯定的。在那外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杜甫被迫离开了故乡,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和回到故乡的喜极而泣令人感动。而现在,这种有情有义、热爱故乡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杜甫;当我远离故乡时,我会想起杜甫。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已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滋润着我的灵魂。
谈杜甫的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