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将内心真实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优质的心得体会是需要结合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的,下面是爱制作小编为您分享的去梁家河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1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2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梁家河,是习挥洒了7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农村、读懂中国的启承点。这次考察学习的经历,也将是我认识农村、谋划农村事业的新起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如何做好村党支部书记,如何打开局面带领村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等,我一路学习、一路思考。
一是群众的信任建立在干部对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上。习对梁家河人民感情深厚,他曾经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梁家河插队时,他一开始很怕村里人到他们知青的炕上来,后来却请村民到自己的炕上坐、谈天说地,和村民一块吃、一块住、一块上山下地,以此和梁家河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二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有助于在困难面前打开局面。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到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偶然的机会他在《人民日报》头版看到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他认为要解决梁家河缺煤少柴的问题,就要搞沼气。随后组织人到四川去学习,学成之后在梁家河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池。这种既切合实际,又能破解现有的难题和困境,能够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的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我想通过这次学习,我应该大胆地放开思路,结合实际找出打破僵局的科学方法。
三是坚定的信念使我们明确奋斗方向成就一番作为。在梁家河时,因为家庭的原因,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都未获批准。但是他不气馁,最终入党并成为了梁家河大队书记。7年在黄土地上的历练,使习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这一信念支撑着他走向最高政治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3
梁家河,这个延安曾经的偏僻落后小山村,也是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3月25日,我满怀期待和向往,与全市的其他14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一道,前往梁家河村考察学习。
通过参观学习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思考。在这次学习中让我记忆尤深的就是40多年前习带领社员建成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站在这口沼气池旁,我仿佛看到了习怀着极大的勇气与魄力,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群众谋福祉的场景,以及梁家河村民满脸幸福的笑容。
当年,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和照明是生活的最大问题,当了解到沼气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专门借钱到四川考察学习,回来后就带领社员修建了这口沼气池。直到离开梁家河村前,共修建了22口沼气池。
一口口小小的沼气池,看似小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它极大地方便了梁家河村民的生产生活,点亮了梁家河村迈向新生活的第一簇火光。
为了群众敢做敢为、敢于担当、敢于吃“第一口螃蟹”,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将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村官,我们肩负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要时刻以习为榜样,敢于解放脑子想、放开胆子闯、团结群众干,在服务群众中不拈轻怕重,不怕丢面子,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最受群众欢迎、最能给群众带来实惠和最迫切的具体工作做起。
我要切实担负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时代责任,引进现代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努力办好村里的“双带致富”基地,带领贫困群众早日摘掉“贫困帽”。
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4
在梁家河学习考察的短短一天时间里,我们无不为习在任大队支书时带领群众创下的那些“一等工作”所触动,被他的为民的情怀、奋斗精神、扎实作风和廉洁情操而经受洗礼。
艰难困苦是我成长最好的环境。初到梁家河,这里的自然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尤其缺水,想想当年插队时的条件应该比现在还要艰苦得多。但是,习“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经过这7年的磨练,他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联想到自己,作为外乡人来到枫林村任大学生村官,我也过了“四关”。语言关、认路关、距离关、思想关。通过这“四关”的磨砺锻炼,我慢慢地在村里承担起更多的工作,最后担起了全村的担子。
基层群众是我成长最好的老师。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习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与群众交朋友,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最终成就了在梁家河的一番事业。服务群众,我认为这是基层干部的根本职责,我也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做到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两年多来,从分户口、新立电表的证明手续,到办理新农保、新农合,从帮助群众办理医疗救助申请,到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共走访农户800余次,接待群众咨询及办理业务近千人次,从群众不认识、不信任的大学生,变成了群众有事就找的“小王书记”。和群众距离一次次拉近,让我工作起来越来越有底气,和群众的一次次交心,也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实干创业是我们成长最好的实践。当年在梁家河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干,说到办到。在习担任大队村支书两年多的时间里,带领当地群众打水井、打坝淤地、建沼气池、建铁业社、代销店、缝衣社、磨房等,办了许多好事实事,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对的“能吃苦、干实事”依然由衷的称赞和拥护。我所在的村,自《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村庄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这是党中央《若干意见》政策扶持的结果,也是我们村“两委”班子实干的结果。目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地纷纷打起了扶贫攻坚战,我们枫林村仍有40多户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此,一方面,我们对每一户扶贫户都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以产业扶贫。
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5
导语: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20xx年2月13日,来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村党支部书记学习梁家河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您喜欢阅读:
当前,赣州正在推进苏区振兴、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我时常觉得困难很多、差距很大,但与梁家河相比,这些困难和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国家还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扶持。
我非常幸运地成为了赣州市赴梁家河村考察团的成员之一,踏上了那片神圣的黄土地。这一路走来,我收获了感动,找到了差距,也更加坚定了做好一名村支书的信心。上犹县梅水乡新建村党支部书记田克远表示,这次考察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在梁家河村看到此情此景,想起那时那事,听着百姓的真情诉说,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
他回忆说,看到梁家河村民墙上悬挂的当年和村民们、知青们留下的合影,每张照片中他总是快乐地笑着。习在梁家河村插队落户7年时间里,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通过一步步的学习和锻炼,成为了大队的支书。
7年里,习跟乡亲们同吃同住,从不叫苦、叫累,为村里做了数不清的事情,他带头建了4个大坝,挖了水井,解决了梁家河村民的吃水、用水问题;修建了全省第一个沼气池;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还为村里建起了磨房、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
离开梁家河的40年间,习从未中断过和梁家河村的联系,把村民的冷暖放在心里,关心大家的生活,还自己掏钱为村民置办年货……这种心里装着百姓,一心为民的情怀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田克远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我看到当年留下的淤地坝,想到那时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带领梁家河的村民战天斗地、征山治水,把群众想都不敢想的事干成了。那种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想想自己,也是一名村支书,村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以前总觉得是地理条件造成的,现在我才真正认识到,是我缺乏那种攻坚克难的精神,没有带领好群众走上致富路。当前,赣州正在推进苏区振兴、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我时常觉得困难很多、差距很大,但与梁家河相比,这些困难和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国家还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扶持。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这股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劲头。
我们要向习学习,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为了群众敢作敢为,敢于担当,敢为天下先;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公私分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田克远说,今年全国两会,习参加我们江西代表团讨论,叫我们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田克远决心牢记嘱托,以梁家河为榜样,奋力拼搏,攻坚克难,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不辜负习的殷切期望。
去梁家河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 去部门申请书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