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爱情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每本书都是智慧的结晶,写读后感让我收获更多启发,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总结出书中的重要思想和启示,以下是爱制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谈爱情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谈爱情读后感精选8篇

谈爱情读后感篇1

?霍乱时期的爱情》以绵长细腻的笔触,道尽了镜花水月,浮云掠影的爱情,与细水长流的生活。

阿里萨是费尔明娜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初恋。如同所有真实爱情的伊始。他们偶然遇见,阿里萨对费尔明娜一见钟情,纯粹的爱情由此开始。没有柴米油盐的爱情总是美好,令人向往。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并没有被人所理解。

浪漫是爱情天堂之水,现实是墨,以致美好爱情一时被现实沾染便搅动不清,令人恍惚。费尔明娜被学校开除,甚至被父亲发现后,强行禁止她与阿里萨来往。当然,现实并没有让他们妥协,两个人更是坚决的抵抗现实,甚至私定终身。可是剧情有了反转,他们的爱情半路夭折,只因费尔明娜购物买东西时,偶遇阿里萨,阿里萨说“这可不是花冠女神该来的地方啊”

他们偶有争吵,但终究携手并进,度过了一生。在医生去世后,阿里萨的告白又将两个人绑在了一起。此时,两个人已经错过了整整五十一年七个月了,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却不曾改变人心里最初最深的悸动。对阿里萨来说,的确如此。他植发,护肤,为的就是活到她的丈夫死去的那天,那天,他得站在刚刚守寡的她面前,说出从未中断的爱的誓言。他走得缓,但也心甘情愿,追随着费尔明娜的倩影。

一次初恋的极乐极苦,带给他说不尽的思念。费尔明娜开始时对医生抱有偏见,然而时间能治愈一切。它会纠正所有的偏见,也会重新滋生好的感觉,只不过在这里没有轰轰烈烈,也不会刻骨铭心,只是细水长流。生活总是一地鸡毛,没人能独善其身。这才是生活原有的样子,它不仅是诗和远方,还是当下的苟且。令人得不到片刻的喘息。

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医生给她带来了世俗的`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会湮没在无聊的生活中,幸运的是费尔明娜从无聊的生活中以悲壮圣洁的方式自己愉悦了自己。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人总得做出选择。选择了一个人,变决定选了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她可以和阿里萨谈理想,谈诗词,可是面对结婚时却犹豫了。

结婚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那不是一次模拟考试,答错了把试卷捏成一团扔进垃圾桶下一次重来,这一次选择可以多等等。

交卷的时间把握在自己手里,乱填与省略是大忌,多走走多看看,去认识一些人,多经历一些事,当一个人的视野广了,选择自然全面了。

谈爱情读后感篇2

六年前通宵在被窝拿着小台灯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虽然早已忘记了里面所写的内容,但貌似不妨碍我在人前炫耀的那种自豪感。“啊,《百年孤独》呀,早就看过了”。

是的。仅仅就是看过了,但是看过之后的结果是怎样恐怕就只有自己知道了。貌似里面的人名很长,涉及几辈人的故事。不过,仅仅知道这些就够了吗,就能在人前说我知道马尔克斯吗?知道得越多,你会发现你越不敢乱讲话,生怕讲错了就误导了他人。

看过《百年孤独》的人都知道这本书是用“魔幻现实主义”写就的。手法新颖,故事离奇,不过,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反过来看《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作者摈弃了以往的手法,并没有太多的人物情节,不过和之前那本书类似的就是都跨过了时间的长河。这本书的里面有着很多当代人们所遇到的问题,想得到的答案。

一场由爱念引发的故事,终究是没有得到爱情的完美结局。不过,对于彼此来说,这又算得上些什么呢?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提到的,我们首先应该要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不要相互遗忘。里面有着浓烈的爱,热情的爱,等待的爱,以及成全的爱。有着人类的善恶,爱憎,嫉妒等等。

当然了,里面也有着迷乱的性,狂欢后的孤单。有着迷茫,有着恐惧,也有着贪婪。不正因为如此,世间才显得多次多彩吗。如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这样一句:心有很多的规矩,要守住自己心里的规矩,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不是人人都能舍得。

在一个极度迷乱的世界里,你能保证一定能够守住心中的那个规矩吗?选择的机会增加,也就意味着犯错的几率增加。最终能够走出来的才是成长。

同时看的另外一本书则是《学会提问》,现在的人为什么难以有较大的创新,就是因为更多的思维固化,把周边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空闲的时间又被手机给填补上了。接受大量的“信息”。接受着大数据的“按喜欢推荐”。

之前曾看过一个调查,中国的人均读书量排在末尾,挺可惜的,中国也有很多大师经典之作,只是少有人去翻开,去记住,去感念。

?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里面你会感受到部落文化,感受到地中海似的爱情,以及对于真挚爱情的探讨,你所发生过的,或者你正在经历的,都有答案。

谈爱情读后感篇3

马尔克斯展现世界的方式很美,这点无需讨论。但他的世界我曾一度拒绝苟合。

这本书,最神的是不停进行的视角切换。我们一起过的人生,在你我看来,也能是如此不同的经历。我们认为的对对错错,在对方眼里可能恰好是错错对对。

我读得挺吃力,从来没有因为一本书这么生气过。

以下是我两个月前写的:

我想这只是多轻薄的感情,就能靠个模糊形象意淫一辈子。费尔明娜是谁不重要,这个具体人的脾气爱好都不重要,是个任意美好形象就可以。插播一条真理:请记住一个颓丧,自卑,没有自我追求的形象不讨任何人喜欢,这种人念出的爱情就像淋了大雨败在污泥里的花。一个没经历过爱情就生出负面情绪只能宣扬自己床上功夫的男人就是很可怜,别人就是很幸福,那种幸福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呵呵,你永远体会不了了,就在泥里继续栽着吧。

“高尚”的人要灵魂相恋就只走灵魂好了,最后又上的什么床。

至于费尔明娜,一个在父亲商品标价式教育下长大的心理不健全女孩子而已,对好的买主来说她是个优秀的商品,可惜对一切情感来说她从没学会怎么爱,因为她没见过爱的模样。

以下是看到费尔明娜准备在生活中抹掉初恋时写的:

我现在开始明白了,少年时期多少次瞬间清醒的决绝可能不是“渣”,只是现实一口吞噬日复一日用幻想勾画出的虚假形象。那不是恋人,那只是想象出的影子。直到有一天,一个泛着温柔光泽的人微笑走来,爱情正式光临了,安定下来,代替了它先前躲躲藏藏造成的幻境和梦魇。

后来就把这本读到一半的书从四月丢到了六月。前两天竟然发现自己是希望费尔明娜和弗洛伦蒂诺在一起的,我希望费尔明娜幸福,希望她找回自己。直到读费尔明娜说的那句“一个世纪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我才发现自己也是带着多大的偏见看待爱情。

我也是被马尔克斯通过欺骗带到结局的读者。期间骂过鄙夷过,最后还是只想说:马尔克斯牛逼!

谈爱情读后感篇4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人公弗洛伦蒂在年轻的时候爱上了少女费尔明娜,即使被迫分手仍矢志不渝,终于在53年后与成为寡妇的费尔明娜重新结合,实现了“一生一世”的誓言。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关于如何爱自己的隐喻。最伟大的爱情必然在你与你的自我之间发生,自我在一众旁观者的凝视中成型,来到你身边,成为离你最近的灵魂,召唤你的忠诚。换言之,《霍乱时期的爱情》讨论的是年轻无知的时候产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风格能否历经考验而本色不改,答案是肯定的。

以上是我看过对这本书以及爱情最好的诠释。

记得上哲学课的时候。老师说,有人问我自由是什么,我不会回答这种形而上的问题。

同样对于爱情是什么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形而上的不算问题的问题。我对爱情的体悟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渐清晰,面对一些人的没谈过恋爱没资格谈爱情,或许我的感受会显得不接地气,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相去甚远,我只能在超级代沟的另一侧徒劳地手舞足蹈。一直都觉得真爱是一个对深度而不是数量和时间长短的体验。

可能因为心智成熟得早,我对爱情的轮廓在少年时候已经初见雏形,时至今日轮廓逐渐清晰,但始终坚固,我试图提炼她,却发现她是凌乱的个人记忆,还好她渐渐摆脱抽象。回头看,曾经的适度封闭自我的选择是幸运的,像我这样十分敏感的人,假如没有在年少的时候构筑起坚定的自我,大概很难在日后完成这个任务。也或许是这个原因,自我一旦成型会显得异常偏执和笃定。也正是这样,关于小说中爱情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但在看理论书籍的.过程中,我却很难找到一本完全认同的,因而常常戛然而止、半途而废。

为什么爱的能力的问题常常要归结为爱的对象的问题?为什么勇气的问题常常要被归结为时间的问题?为什么坚定的问题要归结为合适的问题?为什么果断的问题要归结为爱多少的问题?为什么不纯粹的问题成了爱情本身的基础和砝码?为什么展现自己的问题成了了解对方的问题?

在爱情中我一直坚信纯粹,觉得一个可悲之处在于人常常不能勇敢追求爱情却常常被爱情二字异化,了解自己有多重要,直面内心就有多重要。爱情是纯洁的,但并不是无所依附的,爱情附丽于心灵的生活。如果没有深挚的心灵生活,爱永远是徒劳。一直坚信直觉,她听起来飘渺,却不单是种感受,就像我一直认为灵感和顿悟难得却并非偶然,而是以善感为基础,或许直觉的唯一尺度就是直觉本身。

至于爱不爱情的,心灵生活必须是赤诚的。不管年芳几何,总要直面内心,有着成人之思,更要有着赤子之心,否则年龄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字的增长,而不是内心情感的积淀。

谈爱情读后感篇5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我用了3天时间加快的读完了,确实小说好长啊,花的时间也不少。先谈谈我的感想吧,1。霍乱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霍乱,所以,男主人公阿里萨一生得了这种病:爱情霍乱,阿里萨对达萨的爱情贯穿一生。首先,年轻时的爱情可以在一个男人的内心里安放一生,而且从来没有变过。这个爱情只是属于阿里萨一个人的,这种宿命让人觉得很苦很压抑,没有一天让人觉得幸福和快乐。2。这部小说让我对男人,不,应该是某一部分男人对于爱和性的思考,也就是,一个男人可以和女人有性,但不一定会有爱。在男人的世界里,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阿里萨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达萨。

年少时的一见钟情,通信往来,可他们没有真真实实的面对面交往过、了解过,女主人公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人生,而男主人公一直幻想着可以娶到女主人公,哪怕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是这样想的。

男主人公好执着,这样的执着,怎么说,一个字苦,两个字是太苦,人生意义和快乐就在等着那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浑然不知。男主人公有没有想过他所有的坚持和等待也许会是一场空呢?我想他不会这样想。男主公自己也说:爱情就是他的宿命。只是,换做谁,没人想用一厢情愿的方式去消耗自己的一生,没有回应的爱情,总归是在绝望里过着每一天。

谈爱情读后感篇6

曾经看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片段就深深迷上了这位哥伦比亚作家,他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和令人惊叹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心潮澎湃。只是遗憾地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完这本书。放假前去图书馆借书,偶然看到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毫不犹豫就借了。近来有闲翻看,一下子就沉湎其中,再一次被他的精神世界所震慑住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创造的“一种与这种乌托邦相反的现实”。如果说《百年孤独》由于描写了拉丁美洲最残酷的真实而显现了魔幻的、似真非真的特点,那么,这本描写爱情的奇书却因为描写一个存在于未来或幻想中的世界而显现了朴实的、绝对确实无疑的品质。当缺乏洞察力的评论者把小说的简朴明晰的叙事方式看作是传统现实主义的胜利的时候,你能说他读懂了这本描写爱情的书吗?

少年时代朦胧的爱情幻影竟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之后,一对濒临死亡的老人重新寻找并发现了它的全新的意义。这个令人惊异的故事里充满了一切由于爱情而变得荒诞不经的胡话、痴言,在那个像得了霍乱症一样的恋人的乖张与惊惶里,那种一般说来显得如同爱情一样非现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却成了唯一的真实--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沙这个一生放荡的老人的那句毫无疑义的谎言“我为你保持了童贞”一样自然而真实。

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按照费尔明娜·达萨的说法,这些句子的有用之处不在于它们的意义,而在于它们清晰明理的力量。难道你能不喜欢作者的这种想像与创造的勇气吗?因此,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既不起源于这个世界,也不归宿于这个世界。从头至尾,爱情就是这个世界的异己力量。

看完后我查了一下写作背景,这时正是马尔克斯凭《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第三年,但他并没有为声名所累。他曾说过《百年孤独》所带来的声名的威胁,让他特别反感。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举世瞩目的作家之后,他没有飘飘然,而是让围绕着自己的光环在心中黯淡,他因此于世俗生活中保持着一颗平常之心。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他那犀利的目光从狭窄坎坷的人性通道中穿过,以自己父母的爱情经历为蓝本,发现了充满暗礁、充满风浪但又壮阔浪漫的“爱情”的海洋。在经过两年多的默默写作后,作家终于奉献给了世人一部非常之作——《霍乱时期的爱情》。

谈爱情读后感篇7

马尔克斯的书总会给人一种厚重、真实却又遥不可及的感觉。仿佛一直置身于西班牙那种魔幻的色彩之中。不管是《百年孤独》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完这么多书之后我仍然不敢对这本书下定论,正如读过它的人所说,这本书中穷尽了爱情的所有可能,高尚、浪漫、庸俗、龌龊、忠贞、背叛、刺激、安稳、羞怯、放荡。

书名虽然为霍乱时期的爱情,但全文其实与真正的霍乱其实并无太大的关系。真正的霍乱其实出自男主alisa的口中:虽然在你眼里爱情不过是一场幻觉,但在我心里却是一场名为霍乱的疾病,为了病愈,我心甘情愿的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里面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的。而故事的最后,两个人也真的在一艘挂着象征霍乱旗帜的船上体会到了自己心中的平静。在不停的往返于黄金港的蒸汽轮船上,alisa说出了浪漫至极的“一生一世”。

“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他们终究不是爱情。”

马尔克斯做了这么多否定,但爱情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没说清楚,只留下一句“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

我想可能要借用他《百年孤独》的那句话吧:“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读完这一遍,我好像读出了在“一生一世”后,马尔克斯想说的两个字。

“孤独。”

几年间我看完了这个老爷子大多数的作品,在马尔克斯宇宙,“孤独”两个字是恒久不变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小镇也许是极致的孤独,《霍乱》里的阿里萨和达萨何尝不是。对,半个世纪的等待,达萨在世俗的婚姻里拥有了珍贵的爱情与依靠,阿里萨在不断的风流中逃离了空虚,他们可以老了再相爱,更加坚定地相爱。他们终于跨过了时间,相拥,“一生一世”。然后才发现,这辈子他们做过的唯一完整的事就是彼此之间的“爱”(最后我真的疑惑到底还是爱吗),阿里萨的风流没逃得出空虚,达萨的幸福婚姻背后也是一片荒芜,老来孤独的她也分不清她对浪荡子阿里萨究竟是出于爱情还是同情。相拥在一起的,是两个在这一生恒久孤独寂寞的灵魂,彼此的白月光已经是白发苍苍。

如果仔细审视,这本写“爱情”的书,通篇似乎不见一丝情感,更多的是不幸福、鸡毛蒜皮的琐碎、滥交,更像两个人虚妄的孤独史。

嗯,最后老爷子没有给一个《百年孤独》一样的结尾。也似乎让人见识到了“伟大的爱情”,“我们可以老来再相爱”。其实闭上眼想,只能感受到弥漫着湿气的、苦杏仁味的孤独。

想起来一个问题:你说,我们到底是因为漫长又荒芜的人生去爱一个人,还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人生才显得漫长而又荒芜?

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也好,百年兴衰的家族也好,马尔克斯始终在告诉我们:

唯有孤独永恒。“一生一世。”

至于爱情,可能要想清楚到底是出于爱,还是执念。另外还是那个问题:

你说,我们到底是因为漫长又荒芜的人生去爱一个人,还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人生才显得漫长而又荒芜?

谈爱情读后感篇8

那时候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霍乱,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当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消耗殆尽。“悦起无因,遂感心疾”大概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除了他(她),无药可医。

十五岁的穷小子弗洛伦帝诺爱上了十五岁的富家女子费尔明娜,每天在她必经之路等待,终于引起了她的注意。通过姑姑,他们互传书信,然而当这些小把戏被费尔明娜的父亲看穿时,他像所有的小说里富人对待穷小子一样对待弗洛伦帝诺。他烧了女儿和弗洛伦帝诺来往的书信,和弗洛伦帝诺当面交谈,企图劝他放弃费尔明娜,带着女儿出门旅行。他的这一切做法对于深陷爱情漩涡中的青年男女显然是没有用的,他万万没想到,女儿会在旅行中继续与她的小情人保持联系,并且关系越来越密切。

当他们结束两年的长期旅行回到那个城市,父亲发现女儿仍未忘记那个小子,于是便同意他们的婚约。而当费尔明娜偶然一次遇见弗洛伦帝诺时,她失望了,那个小伙子完全不是她理想中的样子。于是,他们的婚约作罢了。后来,费尔明娜嫁给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乌尔比诺医生,弗洛伦帝诺只是默默关注着她,等待着她。当教会为乌尔比诺敲响丧钟时,弗洛伦帝诺抛弃身边年轻的情人,飞奔到费尔明娜身边,再一次向她求婚,这时的他们已进入迟暮之年,他已等了她半个世纪。

我认为整部书不仅仅是想给我们看一个矢志不渝,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它更多的是想表明:爱情就像霍乱,它来的时候,人们会惶恐,不安,会绝望,痛苦。然而庆幸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一切不好的感受之后,依然具有爱的勇气和能力。恋爱中的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一切好的,不好的情绪都由另一半引起,也只有另一半能够化解。就像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写到:柳源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小说的最后,费尔明娜和弗洛伦帝诺在一艘轮船是永生永世地在一起。那时的他们已经八十多岁了,却依旧拥有爱的能力,那迟到了大半个世纪的爱情,让人羡慕不已。

谈爱情读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

谈文化心得体会模板8篇

谈谦虚演讲稿8篇

谈文化心得体会参考8篇

谈心得体会通用8篇

谈读书教案参考8篇

谈心得体会推荐8篇

谈理想的演讲稿模板8篇

谈文化心得体会最新8篇

谈家庭教育心得体会8篇

谈父母演讲稿800字优秀8篇

谈爱情读后感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谈爱情读后感精选8篇】相关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