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心,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教案写作的重视,下面是爱制作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春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春教案篇1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争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原因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
(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
过渡: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课件展示《观沧海》)
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欣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
1、从诗中体现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赶袁绍的残余力量,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2、要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刘备、孙权)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公元xxx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师生互动:请学生分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
3、探讨: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
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4、归纳、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5、以史为鉴:不要骄傲,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话三国
赤壁之战,曹操打败,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
1、三国鼎立的形成
动画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
2、三国的经济发展
通过图片展示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区分三国发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三、浪花淘尽论英雄
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师总结。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
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
课后小结
以板书梳理本课内容,作为小结。
板书
七年级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展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 《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鹧鸪天》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 字词预习检查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注①读准字音。
静谧( mì ) 莅临( lì ) 吝啬( lìn )( sè )
咄咄逼人(duō ) 粗犷(guǎng ) 干涩(sè )
②掌握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三、 朗读训练
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
四、文本分析(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分析)
1、文章的写作思路。
2、用两三个词语概括每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而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4、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2——5段。
五、难点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结果)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段文字写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是间接描写,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
2、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21
3、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w
4、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用第二人称称呼雨,显得更亲切感人,更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修辞分析
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的语句,并选出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
七、作业
1、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到积累本上。
3、以“风的四季”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或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
【教学总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它还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在引导学生感受优美散文时,要立足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得能力。我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了解到七年级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在感受散文和鉴赏散文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设计这边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四读课文,去感受散文的优美。首先初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拿出手中笔进行批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阅读完之后检测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一些易错、难懂的字词进行讲解。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二读文章,“这篇写得是雨的四季,那么雨在四季有什么特点呢?”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多学生会从文中圈画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点,但对于雨在春季的特点不知道如何去总结。我在这点做得不太好,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有层次引导,这使学生直接去总结雨在春季的特点时显得不知所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再次让学生三读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不同的角度等方面进行赏析,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但从这个环节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学生对一些修辞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学不能够准确区分比喻和拟人。第二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时,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对于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进行专项练习加以巩固。最后,再让学生四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感情。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学课堂才刚刚开始,对于刚刚讲过的这堂课,觉得自己对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还算准确,思路还算清晰,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让学生个性化读的时间少;在鉴赏课文美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课堂中语言不够简练,造成拖堂的现象。了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后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七年级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风(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2.理解词语
(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课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作者是臬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说一说:
(1)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为什么
(3)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交流发言,相互评判(出示课件了)
按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分五个部分,简单如下: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独特) (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并形成板书:竹林深处人家--远看:多、广淳朴、恬静、和谐 深入竹林:密、美
画家: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
作者情感:喜爱、赞美
(本步着眼于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发言,相互评判的形式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谋篇布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作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处人家安适生活的散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对它的内容和主题都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来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景艺术和语言艺术。
通读课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为6组,每组7-10人,进行研读、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全班交流。)
投影显示问题:
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精彩?画出来作些批注并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来并归结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吗?
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体会、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等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语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能力,评议时要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质疑探究
师:在读了本文后,也许你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在把这些不明了的地方向大家提出来,看看大家能否帮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竹林深处进行描写的?
描写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质疑问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问题意识。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课文所示背景,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读深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朗读出来。
拓展延伸,多思多说多写
请大家考虑,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七年级春教案篇5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 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x, ab, x+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 应写作 。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 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 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 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 m的数
⑵被2除商为 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平均数
⑷a和b两数的平方差与这两数平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 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 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 b 的两位数。
解: 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平均数为 。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两个连续奇数,若较小的是n,则较大的是n +2 。
⑶对于题⑶中两数没有给出,为说明其一般性。可先设这两个数为a, b;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⑷题⑷中的a,b两数的平方是a2-b2,不能颠倒,也不能写成(a-b)2。
⑸题⑸中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和 ,所以甲乙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 即 。
⑹平均速度=
所以平均速度为 解答本题容易错写成 ,这主要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题⑺中主要应清楚自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n=an×10n+an-1×10n-1+……+a1×10+a0 即一个自然数总可以用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
例3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⑴ 3a+2 ⑵ 3(a+2) (3)
(4) a- (5)(a-b)2 (6)a2-b2
分析:说出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①不含括号的代数式习惯从左到右按运算顺序读,如(1)小题3a+2读作“a的3倍与2的和”;
②含括号的代数应该把括号里的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按运算结果来读,如(2)小题3(a+2)读作“a与2的和的3倍”;
③由于分数线具有除法和括号的双重作用,应该把分子与分母看成一个整体来读。
解:(1)a的3倍与2的和;
(2)a与2的和的3倍;
(3)a与b的差除以c的商;
(4)a与b除以c的差;
(5)a与b的差的平方;
(6)a、b的平方差。
例4、当x=7,y=4, z=0时,求代数式x ( 2x-y+3z)的值。
解:x (2x-y+3 z)=7×( 2×7-4+3×0)=7×(14-4)=70
说明:⑴由比例题可以看出,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是:①代入 ②计算⑵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是省略不写的。而当代入数据求值时,都变成了数字相乘,原来省略的乘号“×”应补上。
【一周一练】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属于代数式的有( )个。
, s= ah, 5× , -y, x-2=y, a-b, 3x>y
a、2 b、3 c、4 d、5
(2)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 b、m· n c、 mn d、(m+n)÷2
(3)用代数式表示“a的 乘以b减去c的积”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4)用语言叙述代数式 ,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a的倒数小2的数; b、a与2的差的倒数
c、1除以a减去2的商 d、比a小2的数的倒数
2、判断题
⑴n除m用代数式可表示成 ( )
⑵三个连续的奇数,中间一个是n,其余两个分别是n-2和n+2( )
⑶如果n是偶数,则紧跟在n后面的两个连续奇数分别是n+1,n+3( )
3、填空题
⑴每本练习本是0.3元,买a本练习本需__元。
⑵小明有5元钱,买了a支铅笔,每支铅笔是0.2元,则小明还剩__元。
⑶被3整除得n 的数是__。
⑷个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2倍少3的两位数是_。
⑸加工一批零件共m个,乙先加工n个零件后,甲单独再做3天才完成任务,则甲平均每天加工零件__个。
⑹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减少数15%, b千克小麦磨成面粉后,面粉的重量是__千克。
⑺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长的 还多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
⑻a、b两个码头相距s千米,一轮船从a码头到b码头的速度是a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比从a码头到b码头快2千米/时,这艘船在a,b两码头间往返一次,共需__小时。
4.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⑴ 其中a=2
⑵当 时,求代数式 的值。
5、填表
x
y
x+y
x-y
xy
5
15
6、某班级里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多16人,男生人数是a,问a的代数式表示:⑴女生人数。 ⑵该班学生总数;当a=25时,求该班学生总数。
七年级春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能够专注地听赏音乐,并应用各种形式(如手势、画线条或色块、律动等)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2、能够记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日出》的主题Ⅰ和《乡村傍晚》的主题音乐。
3、在欣赏《日出》和《乡村傍晚》的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听后联想到的景色,让大家分享。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了解管弦乐的分类和感受各种乐器音色的基础上,领略管弦乐的魅力,体验用《日出》和《乡村傍晚》的韵味。
2、难点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感受音乐美与鉴赏音乐美。
三、课型:
综合欣赏课
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欣赏、讲解、讨论、视谱法等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边播放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二)激情导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乐曲?是由什么乐队演奏的?
2、重播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听赏时老师跟听乐曲,师生共同营造热烈、民主的学习气氛。3、讨论交流,引出课题《七彩的管弦》
讨论内容:指挥家是谁?由什么乐队演奏?用了哪些乐器?引出课题《七彩的管弦》。
(三)新课部分:
管弦乐队与乐器简介。(用图像、文字、音像进行讲解与欣赏。)管弦乐器按照不同的构造和发音的方法,分成四类:弓弦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1、弓弦乐器组
弓弦乐器是通过振动琴弦发音的,是乐队的骨干乐器,分为五个声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1)小提琴:音色优美,发音圆润,富有歌唱性。小提琴演奏的旋律表情丰富,形象优美,是独奏、重奏和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乐器。
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段——爱情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小结小提琴音色。
(2)中提琴:比小提琴稍大,音色比较深沉,含蓄、柔和,有时略带忧伤犹如女中音。
听赏中提琴音色的片段,以小组为单位小结中提琴的音色。
(3)大提琴:比中提琴长一倍,有真挚传情的音响,相当于男生的全部音区。音色浑厚、优美、饱满,高音音色壮丽,像富有气概的男高音,美妙动人。
听赏大提琴演奏的《天鹅》。小结大提琴的音色特点。
(4)低音提琴:发音深沉、雄浑,犹如男低音,是乐队中的低音基础。
听赏《大象》。小结低音提琴的音色特点。
(5)竖琴:一种竖立的三角形的大型拨弦乐器,四十六根弦。主要为伴奏乐器,用两手拨奏,音色清朗如水。
欣赏竖琴演奏的音乐片段。小结其音色特点。
2、木馆乐器组
(1)单簧管,也叫黑管。单纯优美,声音柔和。比双簧管音域宽广,更明朗、更丰满。但不如长笛的音色透明,低音浑厚响亮,中音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尖锐。
欣赏《蓝色狂想曲》前奏,小结其音色特点。
(2)双簧管:音高略低于长笛的高音乐器,是很好的旋律乐器。音色带有鼻音和一般的芦片片声,柔和、清悠、富于歌唱性。可吹奏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味或伤感、温柔的旋律。
欣赏《梁祝》片段——引子。讨论双簧管的音色特点。
(3)长笛,高音乐器,音色清澈优美,发音轻快灵活,如同乐队的花腔女高音,宽广的音域和多彩的音色,可以吹奏明朗欢快、悲怆伤感的曲调,尤擅长吹奏辉煌、华丽、欢快的乐句。
听赏《梁祝》片段——引子的开始部分。小结长笛的音色。
(4)短笛:音最高的木管乐器,音色清亮尖锐,在乐队中非常突出,可以使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更加辉煌、有力、光彩明亮。
听赏短笛演奏的音乐片段,小结其音色特点。
(5)大管:也叫巴松,音色变化较多,低沉雄厚。低音严峻阴沉,中音温和甘美,高音则像男高音,最富特征,带有诙谐的色彩。
听赏大管演奏的音乐片段,小结音色特点。
3、铜管乐器组
(1)小号:产生于16世纪,19世纪发展成今天的活塞小号。它表现力丰富,音色辉煌、嘹亮,富有英雄气概,适合吹奏号角性及进行曲式的旋律,既有表现刚毅辉煌的一面,又能表现柔和甜美的一面。
听赏小号演奏的音乐片段,小结其音色特点。
(2)圆号:即法国号,音色刚柔兼有,富于表现力,既可演奏柔美富有诗意的乐句,又可演奏刚毅雄伟的篇章,还能表现遥远、朦胧、幻想意境,音色非常迷人。
听赏圆号演奏的`音乐《蓝色多瑙河》片段,小结其音色特点。
(3)长号:又名伸缩喇叭或拉管。音色庄严、美丽,宽厚、有力,适合表现深沉、厚实的感情。
听赏长号演奏的音乐片段,小结其音色特点。
(4)大号:管弦乐队音区最低的铜管乐器。管很粗,底盘成椭圆型,喇叭口很大,比较适合于演奏阴暗、恐怖、深沉的短小旋律或用来表现诙谐怪诞的音乐形象。
听赏《自新大陆交响曲》音乐片段,欣赏时提示长号、大号、英国管等乐器。
4、打击乐器组
打击乐器是敲打发音乐器,种类很多,有金属制的、有皮革制的,还有木制的。有能发出固定音高的,有不能发出固定音高的。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大多用来加强节奏,或造成色彩上或戏剧上的效果,用打击乐器演奏旋律或作为独奏乐器使用的比较少见。
鼓是打击乐器中比较常见的打击乐器,有定音鼓、大鼓、小鼓、小军鼓和铃鼓,但只有定音鼓是有固定音高的。此外,还有钟琴、钢片琴、三角铁、锣、钹等打击乐器。
(四)听辨讨论作答:由学生进行听辨抢答操作评分,进一步认识各种乐器。
1、由学生介绍管弦乐队的各组乐器。
2、听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学生边听边辨别各种乐器的音色,加深对各种乐器音色的印象。
(五)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激情切入
1、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段,师生一起随音乐哼唱主题,然后讨论交流,营造热了]烈、民主的气氛。
2、组织交流讨论,引出课题《七彩的管弦》。
(三)美的遐想
(引导学生欣赏、领略、感受管弦乐队的风采与魅力,进一步认识各种乐器,逐步提高听辨、感受、鉴赏能力。)
1、听赏复习《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片断,要求学生说出曲名、指挥家、曲作者,说出依次出现的演奏乐器的名称、乐器音色特点,巩固渗透,加强认识。
2、听赏《日出》第一乐章《大峡谷》
(1)请看过日出的同学介绍日出时的情景。
(2)听赏美国作曲家格罗非(1892——1972)的《日出》。
大峡谷位于美国南部的亚利桑那洲,山峡为深达一千五百米的断壁,深谷里是棵罗拉多河,作者以神来之笔,将这大自然的奇观化为五幅色彩缤纷的音画。(引用大峡谷有关的风景图,加入文字音响让学生专注聆听音乐——想象与联想——配画。)
?日出》一开始,定音鼓柔和地滚动,象征着黎明前混沌的夜色和微露的晨曦。逐渐增强的鼓声和徐徐流动的音乐,表现黎明时分由暗转明的天色变幻,表现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悦耳的笛声,如同婉转的鸟鸣,仿佛在告诉人们:大峡谷在晨光沐浴下苏醒了。接着英国管奏出一支柔和亲切的晨曲,随着鼓声的增强,出现晨钟、水车和鸟鸣交织在一起,各种变化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各种变化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各种变化的旋律交织在一起,描绘出晨曦初照,大峡谷断城石壁上反射出的五光十色的绚丽色彩。最后隆隆的鼓声和乐队的强奏,象征冉冉上升的红日。阳光灿烂的大峡谷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学生欣赏后自由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可以从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乐器、特点等各方面展开交流、讨论、评价。)
a西洋管弦乐器一般分成几组?每组的主要乐器有哪些?
b你最感兴趣的乐器是什么?谈谈它的音色特点。
c大峡谷位于美国什么地方?
d听了《日出》音乐后,你会给它配上什么样的图画?
e谈谈我国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给你的震撼最大?你将如何给这一景观配上一段音乐?
3、欣赏《乡村傍晚》
(1)想象乡村傍晚的景色。
(2)听赏《乡村傍晚》的音乐。
这是一首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谱写的一首具有浓郁民间音乐风格的交响小品。乐曲的音乐质朴无华,和声织体简洁洗练而富有效果,宛如一幅优美惬意的风俗画卷。
乐曲的第一部分有两个乐段,对比鲜明。第一乐段是由木管吹出的一支悠长、缓慢的曲调,清新而又优美,宛如悠扬、甜美的木笛声,洋溢着东欧乡村泥土的气息。接着第二段,由乐队吹出一曲欢快的旋律,仿佛外出劳动的村民们正三五成群,轻松愉快、有说有说地走向家中。
乐曲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它仿佛让人联想到:夕阳西下,村庄的上空飘起了袅袅炊烟,牧童的笛声越来越近,仿佛呼唤着人们快快回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围坐在餐桌旁,欢欢喜喜地共进晚餐。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此刻音乐由强减弱。暗示天色渐暗,辛劳一天的人们都已回家,贪玩的孩子们也已被主妇叫回屋里。繁忙、热闹的村庄渐渐寂静、安详。
学生听赏《乡村傍晚》后,自由畅谈自己的体会感受。
(四)探究课题
1、你能为自己的家乡傍晚配上一段音乐吗?
2、你能否自己选一幅画,并给这幅画配上音乐?
(五)总结下课
1、 总结:学生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2、 下课:教师播放《蓝色多瑙河》。
七年级春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14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感悟朋友间的友情,特别是通过人物语言感悟心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
1、课件
2、小动物标志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来学校之前,去了一个小动物的家做客。它家的小院子很漂亮,我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2、多媒体演示图片(配上优美的乐曲)
师:同学们,你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是什么样的院子?
出示 的院子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花,都是玫瑰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
(二) 借助拼音,整体读文
1、借助拼音朋友,认真读好每一个字音。圈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同学们认真听好读音。
3、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三) 识字闯三关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小猪家做客?(生:想)如果你们能闯过下面三关,你们就能顺利地到达小猪家了!
1、第一关 这是小猪鲁鲁家门前的一片空地,我把所有的生字宝宝请到了这里,同学们先自由练习拼读,一会儿我们开始闯关。 用开火车的方式检验掌握情况。
2、第二关 增加难度,去掉拼音认读。指名读,读对了赠送”礼物”。
3、第三关 全班读词语
4、出示鲁鲁的家的'图片 同学们顺利闯过三关,可以到鲁鲁家做客了。
(四) 自选角色,练习朗读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鲁鲁的小院子里都来过哪些好朋友。并勾画出小动物们说的话 。
2、出示对话,学生自主纠错
3、小组分角色朗读
4、选小组表演读
(五)拓展训练,发散想象
玫瑰花长出好多花骨朵的时候,小兔子来了,同学们想一想,当小兔子看到这么多花骨朵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
(六)课外延伸,推荐故事
七年级春教案篇8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春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