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详细规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的节奏和流程,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准备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以下是爱制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腊八粥优秀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腊八粥优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知道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初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3、通过学看日历,知道腊八节是哪一天?星期几?在自己探索、与同伴交流中主动求知,集体体验过腊八的快乐。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重难点:
知道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集体过腊八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各种制作腊八粥的材料(实物)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初步了解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师: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师: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就是我国的传节日叫做腊八节。
二、基本部分
1、腊八节知多少。
师: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古时候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口述两三个传说)。
2、介绍腊八粥
师: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师:你吃过的腊八粥里都有哪些食材呢?请你简单介绍腊八粥的食料。
(红枣、红豆、绿豆、桂圆…)
师:腊八粥里面会有8样不同的食材。
3、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上来认识这些材料。
师: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们所见到的食材,了解腊八粥食料的名称
幼:扁扁的红豆,圆圆的桂圆,胖胖的花生米…
4、宣传“腊八粥”——八宝粥
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食材,向同伴介绍腊八粥所需的材料!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学习了腊八节的相关知识,知道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且懂得关心爱护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去温暖。
四、延伸部分
小朋友们,其他班的小朋友还不知道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我们赶紧去告诉他们吧,出发吧!
腊八粥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基础知识:
1、生字: 枣 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枣红、枣泥、囫囵吞枣(喻读书等不加分析辨别地笼统接受)。 仁 果核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沸 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沸点、沸水、沸涌、人声鼎沸。 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唾 口腔里的消化液:唾液、唾涎、唾沫。 肿 皮肉浮胀: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胀 体积变大:膨胀、肿胀、热胀冷缩。 拣 挑选: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
2、会写的词语: 唾手可得、腊月、挑拣、浓稠、 仁至义尽、肿胀、沸腾、红枣 3.解词
(1)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2)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教材特点: 本文是《腊八粥》一文的节选。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看图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
腊八粥优秀教案篇3
一、谈话导入,承前启后
1.屏幕前的各位同学,你们好!上节课大家学习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那你们还记得腊八那天有着怎样的习俗吗?
2.我们来一块回顾一下吧!(播放描写腊八粥的段落音频)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而腊八要喝腊八粥这个习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腊八粥承载着我们中国人浓浓的情。今天我们来品尝另一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
3.板书课题,强调“腊”左窄右宽,“粥”字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要瘦长,注意两个“弓”,后面要稍大些。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5.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沈从文(强调代表作,语言特色)。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小说《腊八粥》的前面部分,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品尝美味的腊八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跟随音频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1)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儿呢;(2)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播放课文音频,课件呈现教材页)
2.课文读好了。我们一块来读读词语吧!
先听老师读一遍,你都读对了吗?
再来挑战这组词,带点的多音字可要读准哦。你来试一试。
你是这样读的吗?(老师范读)
读对的给自己一个赞。这些词语认识吗?知道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
读一读,说一说,我们一块儿来看看。“上灯”就是点灯,“松劲”就是泄气,“孥孥”就是对儿女的爱称,“面面的”指的是食物软糯的,“不消说”的意思是不用说。
3.沈从文一生自认为是乡下人,他的文中常带有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词语都认识了,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我们来借助课后练习题来梳理一下课文的脉络,请看——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那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等粥”?(板书:等粥),哪几个自然段又是在写“喝粥”呢?(板书:喝粥)
4.相信你们很快就找好了。看,2—17自然段是写“等粥”,18—19自然段是写“喝粥”,很明显是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板贴:详略)那在“等粥”中详写了八儿做了哪些事呢?让我们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梳理一下吧!
5.我们先来看2—8自然段写了八儿做了什么事。先自己读读吧!
读懂了内容后,我们得根据文中的这个关键语句“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我们知道八儿想要喝到粥,那把这个意思概括精练一点,可以说成是——“盼尝粥”,(板贴:盼尝粥)。
小结:像这样读读有关内容,找到关键语句,精练精练语言,就能概括出来。
6.下面请你们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下面的几件事吧!9-11自然段写的是?对,八儿和妈妈计划怎么分粥,那咱们可以概括为——“谈分粥”(板贴:谈分粥);课文12-13自然段写了什么呢?我们知道是在写八儿看不到粥,自己猜想起粥的模样了,我们可以概括为——“猜想粥”(板贴:猜想粥);14—17自然段写的是八儿亲眼看到了粥的模样,概括为——“看煮粥”(板贴:看煮粥)。看着我们梳理出来的板书,你能很轻松地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吗?来试试吧!
7.是的,课文就是写了八儿在等妈妈熬粥时,“盼尝粥”、“谈分粥”、“猜想粥”、“看煮粥”,以及一家人在一起喝粥的事情。
三、品读课文,品尝腊八粥
1.小说中的主人公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是的,天真可爱又贪吃,这让人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1)读好了吗?这段话就两句话,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呢?写了三类人都爱喝腊八粥。
(2)其中哪种称呼比较特殊呢?对,就是这个“老孩子”。“老孩子”知道指的是谁吗?嗯,老人,一提腊八粥,馋嘴的老人也变成了小孩子,可见腊八粥深受各类人的喜爱。作者正是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采用排比的形式,以点带面,写出腊八粥味道美。
(3)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句话,一起读读吧!写了什么呢?是呀,写了粥熬制的过程。
来看看这个词语——“糊糊涂涂”,好一个叠词的妙用呀,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看到了软糯的粥。再看看哪个词语让你感到腊八粥像人一样有生命呢?我想聪明的你一定要找到了“叹气似的”这个词语,想象一下“叹气似的沸腾”是怎样的呢?嗯,文火慢炖,粥像叹气一样黏黏稠稠地缓缓地冒完一个泡,再缓缓地冒一个泡,如此反复,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播放熬腊八粥的视频)
2.作者正是从食材、香味、熬煮、吃相等方面把腊八粥写得有声有色有味,让我们好像看到了,闻到了,也品到了。
我们边读读边感受吧!一起读读。
小结:沈从文正是从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以及腊八粥的香味、用料、熬粥过程、吃相等方面开篇解说了腊八粥的美味。读着读着,满嘴充满着美味。让我们带着这样美好的感觉再来完整地读读这段。
3.相信孩子们读得非常好!其实课文不仅仅第一段写了腊八粥,故事中还穿插写了两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找。第一处是在第13自然段中,这是八儿猜想的腊八粥,看看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糖都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读读,找出相关的词语。
猜想的'这些材料是这样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吧!一起读——
4.第二处是在第15自然段中,这是八儿亲眼看到的粥,赶紧自己读读吧!看到的跟猜想的差不多,对吗?食材也都发生着变化,发胀软烂着,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吧!
“栗子……饭豆……花生仁……锅巴……”读了这两处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呢?说一说。
5.是呀,写得这样细腻,让这腊八粥仿佛都在我们眼前了。
小结:作者正是抓住不同食材在熬煮中的状态、变化进行了细致描写,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我们的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从字里行间跳出来,甜蜜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读出自己的喜爱吧!
6.小练笔:相信你一定读得非常棒。是呀,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可美味的食物还有很多呢!你看,这是蓬松美味的棉花糖,这是香甜冰爽的冰激凌,酸甜可口的糖葫芦,而你最喜欢什么食物呢?照样子试着写一写吧!如果能用上课文中从“食物用料、制作过程、色香味、人们对食物的喜爱表现以及各式吃相”等方面介绍的好方法就更棒了。动笔写起来吧!
7.配乐,学生进行练笔。
8.好,写好了吗?我们来分享一位同学写的吧。
听了这位同学写的,你是不是也跟着流口水了呢?瞧,她巧妙地用上了课文中的好方法,是一篇值得学习的佳作。如果能把食物的“色香味”具体写出来,那内容就更丰富了。好的,看过同学的文章,你有什么启发呢?好文不厌改,改好之后试着给家人分享一下吧!
9.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腊八粥的美味,并照着课文也写了自己喜爱的食物。那主人公八儿面对这甜蜜的腊八粥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腊八粥优秀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过了腊八就是年》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童谣,讲述了北方人们迎年、忙年的喜悦。童谣内容富有童趣,写出了人们迎年时粘糖瓜儿、蒸馒头的热闹与喜庆,表达了人们忙年的喜悦心情。“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等诗句节奏的律欢快押的,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本活动通过引导幼儿收集有关人们忙年的图片和故事,在两两结伴的拍手游戏中朗诵童谣,使幼儿感受传统童谣的语言节奏特点,体验传统童谣的乐趣,加深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
【活动目标】
1、学说童谣,了解民间童谣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2、能有的律、有节奏地朗通童谣。
3、感受迎年和忙年的热闹与喜庆,体验朗诵传统童谣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26,幼儿搜集的有关忙年的图片、照片、文字等资料,“幼儿学习材料”《拥抱冬天》。
【活动建议】
1、请幼几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照片、图片,初步感受迎年的热闹与喜庆。提问:小朋友喜欢过年吗?快过年了,你们家是怎么迎接新年的
2、请幼儿欣赏童谣,初步感知童谣的整体内容。
提问:童谣的名字叫什么?人们都做了什么事情来迎接新年?
3、请幼儿再次欣赏童谣,理解童谣内容,结合图片了解一些北方人民迎接新年的习俗和传说。
提同:腊八是哪一天?为什么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帮助幼儿了解腊八粥的传说。)农历二十三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要粘糖瓜儿?人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引导幼儿了解在农历腊月初八以及腊月ニ十三以后的每一天,人们都有一件有特殊意义的事情要做,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借助课件,师幼共同朗诵童谣。
5、玩“童谣”游戏,感受童谣的节奏和趣味性。
(1)请幼儿拍手念、拍腿念、跺脚念童谣。
(2)引导幼儿同伴间合作边玩拍手游戏边念童谣。
教师可以和一个幼儿示范玩拍手游戏,其他幼儿一起念童谣。之后,幼儿两两自由结伴边念童谣玩拍手游戏。
【活动延伸】
亲子阅读《拥抱冬天》第26-27页,感受忙年的快乐和喜庆附
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小孩你别悌,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十三,糖瓜儿粘;ニ十四,扫房子;ニ十五,做豆腐;ニ十六,款猪肉;ニ十七,杀年鸡;ニ十八,把面发;ニ十九,蒸慢头;:三十ル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八粥优秀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文章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学习者特征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比较积极,参与学习的面儿比较广。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
看图法、合作法、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
腊八粥优秀教案篇6
教材分析: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
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有什么了解,说说你知道的?
3.今天,我们学习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用多种方法,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检查预习掌握情况,重点指导难写易错字词。
(1)多种形式学习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字的书写并范写“腻”强调一定不能多写一撇。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四、精读品悟,聚焦第一部分
分析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同桌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汇报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没有完成小练笔的同学,课下继续补充,完成的读一读,改一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
2.回顾梳理课文结构。
二、精读赏析,感受人物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预设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是什么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预设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八儿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请你读出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全班一起读。(板书:迫不及待)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指名读,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想法。
指导朗读妈妈和八儿的.对话,体会八儿的心情。
④指名读第八自然段,你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2.想粥。
(1)同桌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问题: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2)什么是“孥孥”?从中你能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小结: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八儿猜想的粥是什么样的?请在找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2)自己读一读,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的?(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画出相关词语。
交流,读一读。
(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想象八儿的心理,说一说。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读一读,体会体会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再读赏析,交流感受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已的感受。
(1)同桌合作,找到句子读一读,交流交流。
(2)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腊八粥优秀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图形教案优秀6篇
★ 乌龟教案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