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是教师认真思考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方式,写教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下面是爱制作小编为您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实际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广博,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朋友,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局部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由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和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和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诗经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一起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身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较更好。
由于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爱国
帆来日出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篇5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是:“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被选进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许多教师在教这首诗的时候产生了疑问。本来,回答这些疑问是由责任编辑来做的,可是网站版主刘芬打了几个电话,还亲自到我这儿跑了一趟,要我作些解释工作。我不好推托,只好班门弄斧了,有说的不到位或者错误的地方,希望给我指出来,以免以讹传讹,贻患后学。我原来想就目前网站上的一些问题集中处理,作一个深度研究。可是刘芬说,这个问题现在不回答,老师可能都教完这本教材了,没办法,只有今天先简单解释解释了。
大家的疑问大概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一,“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日”指的是朝阳还是夕阳;二,“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日边来”是“从日边驶来”还是“迎着太阳驶来”;三,“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是指作者乘的船还是看到的船。
三个问题,从古代到今天都是有争议的。先看第一个问题:人们对“日”的理解不很一致,有人说是“早晨的太阳”──朝阳(参看《唐诗选》1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又有人说是“晚上的太阳”──夕阳(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大江自岷山来,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西北。 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再看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是迎着太阳驶来,比如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他说“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再如《唐诗选》(1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也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出处”;有人说是从日边驶来,比如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最后一个问题:有人说“孤帆”指作者乘的船,比如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说“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终于看见了你”;也有人说“孤帆”指作者看到的船,比如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
面对如此不同的意见,我们选择哪一种说法呢?如果只是从字面来推测,我个人觉得哪一种说法都说得通。这不是不负责任的好好先生的做法。在缺少相关材料证明作者当时所写的实际情况之下,我们没有办法说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可以推测,就是李白本人在写了这首诗的多年以后,也未必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这三个问题也许会难住他呢!
其实,这里的三个问题,所涉及的虽然与诗歌的解读有关系,但是都不是诗歌文本本身所能给予答案的。于是,我们不免要问,不能正确解决上述问题,是否会影响对诗歌的正确理解,怎么才算是对诗歌有了正确的解读。我个人觉得,大多数诗歌描述的、反映的是作者眼中、心中的一种浸透着情感的情境,只要读者以感受这个情境的方式去解读,应该会有个比较恰当的理解。
应时《李诗纬》评末二句:“二句确是望。”总评:“摹景如画。”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此等真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也。”俞陛云《诗境浅说 续编》:“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下江陵》诗,宛然蜀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 。”应时三人的说法,都表明这首诗写的是李白“望”见的景色,因此,我个人觉得,说李白写的是看见的船而不是自己乘的船比较好一些,这样由山而及江、由江而及岸、由岸而及远方的太阳,比较符合人视觉的自然位移。而如果将孤帆理解为诗人自己乘的船,那本诗的节奏上将出现太大的跳跃,突然由景而及人,而且头重脚轻,极不自然。有人可能说了,把“孤帆”当作别人的船,那还叫“孤帆”吗?加上李白乘的船至少也有两艘了。其实,这里的“孤帆”是李白“眼中”和“内心”的一种理解,他看到一条船,当然可以理解为那船很孤单,这是他的感受,与别人无关。
那么,这别人的船是朝太阳去,还是朝太阳来呢?我觉得,还是理解成从远处朝着诗人的位置划来比较好些。原因在于,原诗中说的是“孤帆一片”,如果不是很遥远的话,人们看那艘船不会有“孤、一片”这样的感觉,试想,在近处有一艘船,我们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吗?“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日边”,《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太阳的旁边。犹言天边。指极远的地方”(《汉语大词典》举的书证就是李白的这句诗)。由此可知,李白不会说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太阳旁边”,而是说有船从太阳旁边朝自己划来。同时,他也不会说自己是从日边来(刘学锴主此说),因为他出发的地方距离天门也并不遥远:朱本云“此李白自宣城下金陵时由江中所见也”,郁贤皓《李白选集》云“全诗朝气蓬勃,当是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初次过天门山时所作”,乔长阜《李白开元十年“仗剑”出蜀臆说》认为李白由云梦初下金陵(按:当经天门山)在开元十二年春夏(详见《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由此可见,李白从云梦至天门本无多少路程,若是说自太阳边上而来,过于夸大了(本诗通篇描写的是实景,如果此处过于夸大,则既无铺垫、又无照应)。
最后,我们看看这“日”是朝阳、夕阳,抑或是中午的太阳。从诗句自身来看,很难断定李白写诗的具体时间,所以吴昌祺在《删定唐诗解》卷一三中说:“日边,或东或西皆可……”我觉得,不论是在朝日的映照下,还是在夕阳的衬托中,天门山这一景都与那时的太阳相得益彰、不相冲突,并都能体现出一种雄奇和壮美。其实,以朝日和夕阳来表达壮美的诗句很多,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长河落日圆”等等。因此,不管怎样理解,都符合古人对这首诗的感受,比如明人批注“景本奇,道得亦意快,但第二句微拙”、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太白七言绝,如‘扬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吹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这样的话,这个无从争论的朝阳、夕阳就不要去讨论了,只要说明白是太阳、不是月亮也就可以了。
我的最后的意思是,讲解、学习、赏析一首古诗,不理解词句固然不可以,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去讨论某些个别词句,而不去思考、感受古诗的意境,恐怕是错了。用古诗来讲道理恐怕总是隔了一层,它是有景、有情、有生命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是—— (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 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 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 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 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 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2 . 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口语教案模板6篇
★ 语言教案6篇
★ 观察云教案6篇
★ 网络教案6篇
★ 植树教案参考6篇
★ 植树教案模板6篇
★ 幼师教案6篇
★ 板凳教案6篇
★ 画画衣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