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的教案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进度编写教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案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载体,可以明确教学方向和重点,下面是爱制作小编为您分享的知了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知了的教案5篇

知了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揉、团、粘的方法制作成熟的葡萄。

2、体会手工制作葡萄的乐趣和美感。

3、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材料:

1、丰收了的葡萄园图片。

2、几串葡萄实物。

3、皱纹纸若干。

4、胶水、画有葡萄叶子的画纸每个幼儿一份。

核心要素:

尝试、体验、操作

活动过程:

1、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许多水果都成熟了,有苹果、香蕉、梨、山楂、桔子、桃子等等,今天,我要带大家到美丽的葡萄园去看看。

2、谁来说一下,葡萄是什么颜色的?许多种:绿色、紫色、黑色等等

3、谁来说一下,葡萄是什么形状的?圆圆的、椭圆形的,一颗颗葡萄都跟自己的好朋友紧紧地抱在一起

整串葡萄看起来:上宽下窄、上密下疏、像一个倒三角。

4、师幼共同探讨制作葡萄的方法

1)你们想不想让我们班的葡萄架上也结满葡萄?

2)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把皱纹纸变成葡萄。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示范制作葡萄,引导幼儿把皱纹纸团揉成一个很像葡萄的样子。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幼儿自取皱纹纸,团揉成球。并提醒幼儿用双手食指、拇指、中指一起团,用力把纸团紧,要从上往下粘。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把葡萄粒粘在硬纸板上做成葡萄串。(提醒幼儿要从上往下粘,葡萄串上面要紧,下面要松,上面的`葡萄要多些,下面要少些。)

6、作品展示

引导幼儿共同欣赏,体验丰收的喜悦。

活动延伸:

师幼共同把制作好的葡萄串用胶水或回形针固定在葡萄架上。

教学反思:

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活动中多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幼儿通过本次的活动,生活和自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都有了较好的认识。

知了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让儿童通过看图、讨论、理解春的内容。

2、能用语言、绘画抒发情感。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绘画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抒发对春的情感、提高语言能力与绘画能力

难点:能用绘画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大挂图、大字卡

2、幼儿用书、录音带

3、相关春天的图片资料(柳树、桃花、小鸟、小草、燕子、风筝)

活动过程

活动(一)春天走来了

①出示大挂图,请幼儿看图说话;

教师:“美丽的春天来到了,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这里有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画,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看见了什么?”

幼儿:“柳树、桃花、小鸟、小草、燕子、风筝、小朋友”

教师:“柳树到了春天有什么变化?什么颜色?小鸟在干什么?春风吹过来,柳条怎样回荡?什么花儿开了?小朋友在做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其它事物的变化,并逐句引出儿歌

教师:“小朋友说得对,你们看柳条发出嫩绿的新芽,在春风中来回的荡漾,小鸟高高兴兴地唱起了歌,桃花也开满了枝头,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

②播放录音,教师带领幼儿欣赏、朗读儿歌

活动(二)字宝宝乐园

①请幼儿打开书,边听录音边用手指划读

②玩字宝宝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

教师:“咦?怎么儿歌中有的字宝宝不见了呢?原来字宝宝要与我们玩游戏呢。”请幼儿一起说:“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摸摸那,字宝宝××就回来;哈哈,××回来了!”

活动(三)绘画

①引导幼儿观看有关春天的图片资料(柳树、桃花、小鸟、小草、燕子、风筝)

②讨论春天的美景,启发幼儿扩展思路,并用画笔画出更多春天的'景象、春天的颜色。

③指导幼儿初步构图,柳树、桃花、小鸟、小草、燕子、风筝的简单画法等。

活动延伸:

①请家长周末带幼儿春游,发现更多春天的秘密。

②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增添有关春天的图片。

③带领幼儿播种各种种子,观察其生长过程。

知了的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春天是一个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生机的季节。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天气每天都在变化着,我们班的孩子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虽然他们对春天有了一些了解,但他们对春天还是充满了无比的好奇心。看着孩子们一脸的认真,我突然想起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尽情表达他们对春天喜爱之情的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特点,我选择了音乐《春天》这一活动。活动中让幼儿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又尊重了孩子们的意念,让他们在歌声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曲调,并学会演唱。

2.感知三拍子音乐的节奏。

3.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黑板,彩色粉笔

2.配套磁带或光盘。

活动过程:

1.复习《蝴蝶飞》。

老师弹《蝴蝶飞》的曲子,幼儿做蝴蝶飞的动作。

2.新授歌曲《春天》。

(1)引导幼儿谈谈春天的.特征,听《春天》这首歌的录音。师:春天来了,杨柳随风飘扬燕子从南方飞来,绿绿的秧苗在田野里点头微笑,金黄的油菜花散发出阵阵香味。春天真美好。现在,这美丽的景色被写成了优美的歌曲,请听。

(2)学习歌词。师示范唱歌,幼儿初步了解内容,讲述歌曲说了些什么。

师一边朗诵歌词,一边用图画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记忆。

(3)幼儿随音乐节奏说歌词。

3.学唱歌曲。

(1)师边弹钢琴边唱,幼儿跟着轻声唱。

(2)师突出唱“啦”时的强弱表现。

(3)用不同的方法练习,巩固。

4.师幼共同演唱歌曲2—3遍,幼儿分组:一组表演动作,一组唱歌,一组拍手打节奏。三组乱换。

延伸:

1.让幼儿根据春天的特征自编第二段,第三段歌词并演唱。2.画出春天的景物。

知了的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电池、电线、灯泡之间的简单关系,探索让灯亮起来的方法。

2.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串联多盏灯时灯的明暗变化。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电池的正负极。

2.材料准备:电线、电池、灯泡、电池盒、灯泡盒。

(三)活动过程:

1.观看灯的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1)提问:灯有哪些作用?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有哪些作用呢?彩灯可以让舞台更加漂亮,各种夜景灯也能为城市添加色彩,照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看清东西,红绿灯可以指挥交通。

(2)讨论:灯是怎么亮起来的`?

2.介绍材料,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

师:这里有灯泡、电池、电线、灯泡盒、电池盒等材料。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请你们试一试。

(2)第一次分组操作。

3.观看视频,了解正确的连接方式。

(1)观看线路连接视频。

(2)出示电流流向图示,了解灯泡亮的原理。

小结:当正确连接电池、电线、灯泡后会产生电流,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穿过电线、灯泡、再流回负极,这样灯泡就亮起来了。

4.第二次分组操作让两盏灯亮同时亮起来。

师:用同样的串联方法能让两盏灯同时亮起来吗?请你们试一试。

5.分享操作结果和发现。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中继续投放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

知了的教案篇5

第2课点亮小灯泡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点亮小灯泡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4.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点亮小灯泡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难点:推测电在连接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灯泡、1.5伏的干电池、导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手电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们知道手电筒中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预设: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只需要打开开关吗?

2.演示:出示一个手电筒,打开开关,并用手电筒照射墙壁。然后关闭手电筒,取出手电筒内的电池,再次打开开关并重复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不亮。

3.提问:取出电池后,即使打开开关,手电筒的小灯泡也不亮,说明必须还要有电池,小灯泡才会亮。这是为什么呢?(预设:电池能给小灯泡提供能量。)

4.讲解:安装了电池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5.布置任务: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教学提示: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请大家用画线的方法代替导线,把你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

6.揭题:大家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引入电路的相关知识,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兴趣。画图活动能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小灯泡

1.过渡:大家对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2.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小灯泡”画出来,然后交流各自所画的小灯泡。

3.提问:你们画的小灯泡有哪些结构?(预设:有玻璃外壳、灯丝和支架。)

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分发小灯泡。)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看看和自己画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提示:提示学生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

5.讲解:出示小灯泡结构示意图,并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引起学生对小灯泡发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能有效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错误尝试,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二:点亮小灯泡

1.过渡:前面我们用画线代替导线的方式把我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用实物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务:(教学提示:给各小组分发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导线和干电池的结构。(预设: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电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属帽,并标有“+”号,另一端扁平,并标有“-”号。)

3.讲解: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用“+”号表示;另一端是负极,用“-”号表示。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4.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提醒学生禁止用导线将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

5.交流:指导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6.提问: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小灯泡才会发光。在大家所记录的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指比画出电流的路径。)

?设计意图】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电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电在简单电路中如何流动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电路,即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如果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未流过用电器直接流回到电源的负极,这样的连接叫作短路;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这样的连接叫作断路。

2.布置任务:请大家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拓展活动部分的电路连接图,判断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能点亮的用箭头在连接图上画出电流的路径,不能的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电路连接图的判断,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强化学生应对电路和电流的理解。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的电流路径。

教学反思

用导线和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并不难,但学生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是引导学生认知的重点。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并重点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帮助学生聚焦是电流通过灯丝使小灯泡发光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点亮小灯泡,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尝试点亮小灯泡,从而形成“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回路”这一初步的电路概念。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0~21第二、三题。

知了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幼儿5以内的序数教案5篇

微笑教案5篇

海洋教案5篇

《陀螺》教案5篇

小学数学1-5的认识教案推荐5篇

表演教案5篇

剪纸幼儿教案5篇

美术《斑马》教案5篇

篮球教学教案5篇

装饰住教案5篇

知了的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