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诗词教案6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每次写教案都是一个完善教学设计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以下是爱制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画诗词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画诗词教案6篇

画诗词教案篇1

一、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同学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小朋友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俺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俺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俺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俺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俺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俺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俺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俺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俺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俺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俺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俺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溢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溢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身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俺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俺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溢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溢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俺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溢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小朋友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考虑题

同学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同学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同学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干有所感悟和考虑。同学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同学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同学阅读课文,同学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干够体现。因此,俺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同学读书的时间,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同学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同学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溢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同学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同学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规范答案”,为同学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同学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沛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同学的尊重,同学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规范化的解读去规范同学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同学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俺们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同学的读书与考虑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同学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同学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同学在充沛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同学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同学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沛想象、充沛说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身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同学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同学的对话中,俺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同学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同学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同学、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同学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俺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同学,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一起进入一个新境界。

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同学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同学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同学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同学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同学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俺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五、感悟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同学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干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干让同学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生长起来。

画诗词教案篇2

一、点词读句

师: 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

生: 牧童

师: 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

生: 读了。

师: 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

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

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

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来,由你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

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弄

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多熟啊,再读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

生:有

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笛声是悠扬的。

师:你再讲清楚这句诗讲的是谁弄谁啊

生:牧童在玩弄着手中的笛子

生:笛声在逗弄晚风

师:笛声在逗弄晚风,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生:很美丽的

生:很和谐的

生:仿佛两个顽皮的孩子

师:这个词用得好

生:如诗如画

师:多好啊!谁还想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教室里很静,大家的眼睛一齐盯着小老师)铺

生:(激动地)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看看,同学们真的做到熟读了,一下子就能说出来。你再点

生: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面向个别学生)铺

生1;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2: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3: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谁来猜一猜他为什么点这个铺字

生:因为这个草不是铺的话就不好了,比如说长,好象就只有一点点地方,如果铺的话,有很大很大的感觉

师:你就会比较。他用一个长来替代一个铺字,一替代,一比较,觉得这个长字不行,这个铺字用得好。这个铺,告诉我们草长得很茂盛。仿佛在上面——

生: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师:给人的感觉暖洋洋的,多舒服啊!这位同学真不错,会比较。还有理由吗?

生:这个草是碧绿碧绿的,镶嵌在大地上

师:这个镶嵌和铺是有什么区别。这位同学的视野很广,意思是,在无边无垠的的大地上,这方圆几十里的草,就仿佛是嵌在大地上。

生:这个铺字写出了草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

师:(面向刚才点词的小老师)你对他们的发言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了

师:看看,你们都很不错,他点这个词的理由你们都猜中了。还有谁想点的。(没有人举手)没有了,好,我们就点这么几个词,刚才我们总共点了几个词

生:三个

师:这三个词点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说它好就应该在这些词上----

生:(动笔诠注)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词的上面圈一圈,再想一想。同学们,其实,这三个词的意思懂了,整首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了解了。我们一起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老师读题目,大家接着读全诗,这一次读不一样了,要读出诗的意境来,因为你已经把最主要的词语理解了。

生:(齐读这首诗)

二、自主研读

师:同学们,洪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去查阅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写得很好,如果你也去读一读这份资料,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变得特别深刻。这份资料我带来了,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份,看看,你能不能通过读这份材料,去再深入地理解这一首诗呢?大家要一段一段看,看下去,想下去,对照这一首诗,这一段读懂了,你就在这一段下面划一条横线。如果读不懂呢?

生:我们就打个?号。

师:好。读不懂的内容不要划,这样就很清楚,划出来的就是你已经读懂的,没划出来的就是你不懂的。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这种读老师也给它一种名称叫做(板书:研读)

生:研读

师:就是研究着读,怎么样研究呢,就是把这份材料和这首诗对照起来,看看人家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首诗的,想想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开始,看看谁能够很快地进入这个研究的角色。

生:(传资料)

师:研读是要拿起笔来的。

生:(开始研读)

师:(走到一生前,个别辅导)先读第一段,要打开书,看着诗读,把你划出来的读一遍给我听听

生:(非常流畅地读资料袋内容)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师:你看,读这样的材料,你也读得那么流畅,真不错,你的语文水平很高的。继续看下去。

师:(走到另一位学生前面)划线的时候不要用尺子,这样速度太慢,你理解就行了,你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遍。

生:(流利地读划出来的句子):这里的squo;六七里squo;和squo;三四声squo;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发现一位学生没有划,走到他身边,问)看到哪里了,前面是不是都看不懂,

生:看得懂

师:看得懂为什么不划呢

生:划了(原来学生划诗句了)

师:不是划这里,是划资料袋的内容,哪些内容懂的,划下来。

生:明白了

师:(看到一学生还在用尺子划)不用尺子,对,这样速度比较快,也利于你去思考,对,很好。看得懂,是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读懂了才划下来。

师:有些同学有些累了,累了你就伸个懒腰,接着再读。要不要和好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如果想的,你就走过去,但是一定要交流,你的朋友会给你许多启发的,为什么这样写啊,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呢,等等。

师:好。先来交流已经读懂的,还是先来交流你存在的问题?

生:先来交流存在的问题

师:好,请你说一说

生:为什么风中的笛声是时断时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请你说

生:应该是风把笛声给弄乱了

师:诗说笛弄晚风,反过来晚风也把笛声弄乱了,是吗?

生:是

师:你看看,多么富有情趣啊!仿佛两个小朋友在玩耍。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没有人再举手提问)看来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眼睛看洪老师,通过这个资料袋的阅读,通过研读,你对这首诗又知道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过牧童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师:你认为诗人也很羡慕牧童,是不是

生:是

师:你觉得诗人羡慕牧童的哪一点

生: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师:想躺就躺,想睡就睡,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连晚风也想去-----

生:逗弄一下

师:谁看着老师再说,原来不知道的,现在明白了

生:弄字告诉我们诗人作诗的时候进入了一种美丽的境界,谁也挠乱不了他,只有晚风才会挠乱他的笛声

师:对这个弄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我相信他刚才说的话,在这个资料袋里是一个字都没有的,他是读了以后对这个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牧童其实是把地比作床,把天比作帐,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师:这句话在资料袋中就有,他现在是看着老师把这句话说出来的,已经把这样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了。

生:这里的三四声,不是数字,而是要表现原野乡村的空阔和静寂。

师:你原来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不是

师:现在读了这个资料以后,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是吗?

生:对

师:希望你以后也会用这样的写法。还有吗?(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关系,这个资料袋我们是第一次读,还不知道怎样去提炼,不过,书上有一段话,我们是一定要去读一读的,把书翻开,21页,这里有两段话,谁把第一段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课文单元提示第一段话)童年是纯正、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象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师:读得多好啊,你仔细读读书上的提示,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首诗。谁愿意像他那样把这一段话再读一读。把本组课文改成这首诗。

生:(再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有一位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不是最优秀的,现在请你浏览一遍,看一看,想一想,提出对这一篇读后感的修改意见。浏览就是快速地看,凭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觉得在读后感中还应该写什么

生:(学生浏览读后感)

师:有没有想法。我相信你的想法比这位同学要丰富得多

生:我认为他写这么多童年趣事,最好能找出一件来具体描写,这样能更加体现出童年是多么的快乐

师:你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有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你可以补充上去。就这样去改。我想把这个事情布置成家庭作业,明天早上能收到你这个作业,你可以在这个上面圈圈点点,会做吧。

生:会

师:我相信对你们来讲,是小菜一碟。

三、抄读诗文

师:好,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现在我们来抄读,怎样做呢?比如第一句诗怎么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你们是背出来的,我请你们看着读出来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眼睛还没看,看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看,再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把书放在旁边,把这句诗写下来,不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读完一句再写一句,明白吗?

生:明白

师:所以,现在的读,实际上要你脑子里记什么

生:字怎么写

师:然后呢,就把这句诗写下来,如果哪个字不会写怎么办

生:看一遍

师:对,但是要等到把这句诗写完后,再回来看一看,错了再把它改过来,不会写的再补上去。这样一句完成后再来做下一句,好,开始。

生:(开始抄读)

师:如果这样的抄读完成的好,老师就奖励你,完整地默写一遍。

画诗词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

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时而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画诗词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鸟飞云去

独坐敬亭山 不厌敬亭山

湖光秋月 潭面无风

望洞庭

山水翠 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画诗词教案篇5

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训练学生多角度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

二、学生自选角度鉴赏古诗词

1、从意象的内涵来鉴赏

a、柳枝——以折柳表惜别

例句:①《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③“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明月——思乡怀人

例句:①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②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联系实际解读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从构思立意上鉴赏诗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作者背景的角度鉴赏诗歌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湿后,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教师总结

画诗词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画诗词教案6篇相关文章:

圆形画教案通用5篇

小班画太阳教案7篇

画泡泡的教案5篇

大班美术画太阳教案5篇

中班拓印画教案5篇

中班画自己教案8篇

幼儿大班环保画教案5篇

画花瓶美术教案5篇

幼儿大班画老鼠教案5篇

画厨师教案5篇

画诗词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