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案,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爱制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
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
二、初步感知:
1、释题,作者简介
2、听读欣赏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三、赏析: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
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
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
师:小节
小结: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感情朗读、背诵。
对于这样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欣赏:轻声读,也是一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
五、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积累《乡愁》主题的诗句至少一首背诵下来;
3、将本曲改写成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镜”,马致远出人意料地连用了九个名词为夕阳下远行天涯的“断肠人”勾勒出一幅凄清,萧条的背景。
根据这首诗作者运用的特定表现手法以及诗歌本身具有的情感特征,在教学时,应将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感情,理解诗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将通过批判课文插图,进一步探掘小令的意境美和发挥学生想象,生动形象描绘画面作为教学难点。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们想象能力,鉴赏能力,逐步形成批判品质和质疑精神。
这首小令文字质朴无华,但能够“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沉德潜《说诗啐话》),“多读,熟读,烂读”,自然会悟出“淡淡而绵长”诗意。因此,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教学时,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即“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抓住图像,挖掘诗歌深意”,“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的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求得鉴赏诗歌秘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读写能力。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 白居易《南浦别》;
② 杜甫《登高》;
③ 李煜《相见欢》;
④ 李清照《一剪梅》;
⑤ 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3
教学步骤
(一)切点导入,以点激趣
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
(二)讲解常识
意图
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操作
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三)初读,明确小令写作内容
意图
理解句意,明确内容
操作
这支小令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四)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意图
诗言志。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操作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五)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
意图
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操作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六)体会意境,迁移延伸
意图
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操作
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
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曲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断肠------凄苦惆怅的羁旅之思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设想】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⑴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⑵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⑶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①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⑴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⑵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⑶交流:
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月亮在水里
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五、作业
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5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体裁简介
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
景
情
人
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我读出了……”
4、哪位同学可以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连缀起来?
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四、问题探究
1、这首曲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或: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景物前面的修饰词,如果我们试着把修饰语换掉会怎么样?
用词精炼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