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中启示和感悟的思考和总结,帮助我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作者笔法和叙事技巧的赞赏和思考,爱制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读书,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谈读书,读后感篇1
这篇散文是丰子恺写的,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是一篇很质朴,很感人的文章。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三件事都让作者难以忘怀。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现在,我就对于作者“杀生取乐”谈谈自己的看法。人们和动物共生共存,人类离不开动物,动物也离不开人。我认为作者不应该忏悔。举个例子:你家养蟹,把蟹养得很在,必然是要卖出去杀了吃的,不杀它们对它们来说也没什么意义,蟹、蚕、鱼、虾······都是一样的`,到时候不吃它们,它们也会死,死了的东西还能吃吗?那何不趁“最佳时期”“造福人类”呢?不用忏悔。站在动物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人类把它们养那么好,善待它们,作为动物,给予人回报的方式只能是牺牲自己,把自己的身体献给人类。人们也应当接受这种回报的方式。
当然,乱杀乱斩动物,是要受处罚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当爱护动物。在动物没有侵害我们的情况下,我们
也不应该伤害它们,如果一味地残害动物,最终受损的只能是我们人类,因为我们的力量远远不及动物。
谈读书,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我读了《小王子》这本书,它将我引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飞行员因为飞机故障迫降在沙漠,在那里偶遇到小王子,在与小王子的接触中找回了童真;他是一个快乐的小王子,对于-切事物都很好奇,总是用天真无邪的目光去看待世界,妈妈说这一点我和他很相似。
书中写了一只狐狸,狐狸与小王子第一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起初狐狸是个浪费食物的家伙,经过,小王子一心劝说,狐狸渐渐变的格外节约食物。哎,我就和当初的狐狸一样,也总是不自觉地浪费食物。吃饭的时候掉米粒啊,苹果吃完红色部分就扔了,铅笔不等用完一根接一个的换……我想在生活中我还真应该学习那只改掉浪费毛病的狐狸,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除了那只可爱的小狐狸,玫瑰花也是书中一个重要的角色,那是-朵生活在小王子星球上的孤傲的玫瑰,她总是希望小王子能够多关心她,我可不愿像她那样娇气。
?小王子》许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小时候也看过的,他们和我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这本书。书中所描写的小王子、商人、地理学家、飞行员、玫瑰花、狐狸这些鲜活的形象,好像就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让我对童年的快乐与神奇充满幻想,它像一个神奇的磁场,把我的心给紧紧的吸引了。
爸爸、妈妈希望我能像书中描绘的小王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也希望我多读书,从书中学到知识,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并从中体会世界的美妙、人之间的友爱、处处蕴藏的智慧。
你读过《小王子》这本书吗?快去看看吧,它能为你编织一双想象的翅膀,在爱的天空下尽情的飞翔,飞到书中所说的地方,神奇与智慧中快乐成长。
谈读书,读后感篇3
书中主要讲述了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简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在这本书里渗透着最多的就是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了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简?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很能体现她的性格。她说:“如果大家老是对残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顺,那么那些坏家伙就更要任性胡来了,他们会什么也不惧怕,这样也就永远也不会改好,反而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了打,我们一定要狠狠地回击。”我很赞成简的这种说法 。
最终,简爱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和成功花园。故事虽然完结了,但她独立性格、执著的生命力,与生活愤然抗争的勇气,那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勇敢灵魂,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犹如一杯清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谈读书,读后感篇4
作为学生,最大的困惑便是读书,它不仅关系到你的未来,还影响着你的一生。
读书看似简单,却也不简单,但说它难,那就要看你读书认不认真了。一个好的习惯,铸就学习的成功。这句话是毋庸置疑的,习惯代表你的性格,你个人的形象,也能看出你做事是否认真,仔细,沉稳,不浮躁。
同在一个学校,同处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作息时间,到了期末,为何成绩的差异让人不堪直视。说智商的问题,家庭背景的差异,以及不感兴趣等等这些,来弥补掩盖成绩不好的漏洞,这些全部都是借口。既然你能机灵地想到既能欺骗老师,又能哄住家长的'借口,为何不能将书读好,提升自己的成绩。
家长对你娇宠惯了,你要什么就买什么,老师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讲解知识,细心的批改作业,还要为学生的安全担忧等等。这么多能让你奋斗的动力你却不在乎,却为了一个伤脑筋的游戏经常熬夜,为了一部对生活没多大帮助的电影浪费大好的光阴,白天上课你没有精神,晚上该休息时却躲在被窝里看其他东西,把学习没当回事,把父母的辛辛苦苦当作三分钟感动,把老师的讲解认为理所应当。学习只关乎你个人的前途,拿你自己的前途看玩笑,何必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的时候把心用在正当的事上,老了才不会懊悔。不要总找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理由和借口,你若真的问心无愧,认真对待学习,那成功也不会食言,必然离你不远。
成败就在年轻时,收起你贪玩的心,拿出勇气和决心,做到心无旁念,奋斗吧!
谈读书,读后感篇5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呢?可能有人说是为以后过好生活而读书,有人说为家人而读书,有人说是为成为文化人而读书……
然而,以前有一位同学认真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后来的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他年少时期,从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到看到中国人遭遇不公平对待,周恩来心里种下了让中华振兴的`种子。
经过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及众多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广大人民站起来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总理如果看到这一切,一定很开心。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记住周总理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谈读书,读后感篇6
今天是大年初四,我一个人在家,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中的《憎》这篇文章,感触很深!
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生平怕看见干笑,听见敷衍的话;更怕冰搁着的脸和冷淡的言辞,看了,听了,心里便会发抖。至于残酷的佯笑,强烈的揶揄,那简直要我全身都痉挛般掣动了。”接着他列举了四个他亲生经历的事情。
第一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在北火车站看到了一具孤苦劳动者的尸体横躺在马路上,有十余人围着看,却都好奇地睁着眼,脸上的筋肉也都冷静而弛缓。
第二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有一个中学同学,再高等学校毕业;今年恰巧和他是同事,有四五年没见面、通信了,见到他之后讲了很多以前的事情,可没想到的是那个同学只是安静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敷衍地笑了几下,最后说了几声先生,似乎两个人从来都没见过面似的。
第三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有一次从大马路搭电车到车站。半路上电车上上来一个面无表情魁梧奇伟的华捕。当有一位女士因为有事而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没能及时上电车,就追着电车跑,抓住电车的柱子又滑了下去,这是那位面无表情魁梧奇伟的华捕哈哈大笑起来,露出了两颗金牙。
最后一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去任某校的教务主任,要做一件很头疼的事,那就是拟订课表。他花了五六天的工夫,终于勉强凑成了。但有一位在别校兼课、资望深重的先生对此表示不满,于是将此事报告给了校长,最后朱自清先生生气地辞职了。
我觉得他这四件事写得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四个故事读完之后都深深地刺痛了读者的心。特别是在写第二个故事的时候这样描写了那个老同学的:“他只支持着同样的微笑听着。听完了,仍旧支持那微笑,只用极简单的话说明他中学毕业后的事,又称了‘我’几声‘先生’。”从这些看似平凡的语句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心的冷漠与无情,作者自己的心中也一定觉得很痛,为什么短短几年的工夫,一个人的变化就这么快呢?同时也对当时的黑暗势力进行了强烈地批判。
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一个司机看到一位老太太在马路上跌倒了,就下车去扶,结果遭到别人的阻拦,说你别扶她起来,到时候这事可就全赖在你身上了!看似一句比较好心的劝说,但实际上体现出了一个社会风气的好与坏。我们应该以一个良好纯洁的心态去面对身边发生的事,并妥善地去解决它们,这样,整个社会的素质才会提高,社会才不断进步会进步!
谈读书,读后感篇7
“关注后进学生,转化后进学生”是个永久的话题。
对于后进生们,不少的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处理方法。我们总是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使“后进学生”改变,这无疑是想得太简单了。李镇西老师说的好:“‘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而不是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
是啊,难就难在我们是否能够容忍,是否能够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其实是很痛苦的,上课无法听懂却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明明心里很自卑却表现地满不在乎……
所以“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这段话: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李镇西老师和万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师追求给予孩子“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才有后来的《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谈读书,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